■/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初級中學
興趣是人們認識事物、追求真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因。在民族類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尤為重要。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為此,我曾試探過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漢語文教學,讀是獲取知識的最重要方式。在教學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采取各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分角色朗讀、比賽朗讀、教師引讀、配樂朗讀、創設情境朗讀等方法。將課文讀熟,讀得流利,有感情。一篇課文,如果學生能夠非常流利地讀下來,那說明學生已進入讀的境界了,將課文內容掌握了大半;如果學生不但能夠流利地讀下去,而且讀得有感情,且能將這種感情表現的惟妙惟肖,那就說明學生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
想象力在審美心理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動,把審美感知和理解聯結起來。使審美感知借助想象而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取得更為深廣理解了的感受內容,取得感受的相對自由。故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對民族類學生教學過程中,以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很強的計劃性和目的性,始終圍繞教師怎樣“教”來進行。教師往往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而針對學生有些“出格”的想法和觀點,有些教師回避甚至大加批判。有時,學生之間也會有一些討論和交流。但都超不出教師設定的教學規劃。長此以往,養成了學生只能茍同教師的觀點和思想的慣性,而失去了積極思維的能力和敢于創新的勇氣。最終必然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喪失。所以,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理念,要勇于實現角色的轉化。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自由和空間,展示個性,體現學習的主體作用。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如漢語課本第四冊散文《匆匆》,重在揭示了時間轉瞬即逝的特點,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里?重點要引導學生多朗讀,讀流暢讀出情感。這樣,不僅學習了語言,而且加深了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接著順勢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主題珍惜時光談自己的感受。提高口頭運用。有的說:“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庇械恼f:“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好本領,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通過說話,既加深了詞語的理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民族類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講。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抑制了學生積極性,學生只是聽,被動地接受,閱讀能力怎么能得到培養呢?其實有的課文,或者有的段、句讀讀就懂了,不需要教師多講。如課本第一冊《五彩池》,形容池水的色彩:“有些水池的水還不止一種顏色,上層是咖啡色的,下層卻成了檸檬黃;左半邊是天藍色的,右半邊卻成了橄欖綠。”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師一味的分析講解,實際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尤其作為基礎薄弱的民族類學生表現尤為突出。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因此,作為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難點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層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只有了解學生實際,才能有的放矢進行教學。有些課文內容學生平時疏于觀察,對作者的情感難以理解。如課本第五冊《背影》,由于生活時代的不同,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很難有切身的體會,通過讓學生觀看朗讀視頻,結合畫面、課文語言的直觀展現,結合課文語言,引導學生讀議從而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這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練、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總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適應終生閱讀需要的各種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