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阜師范大學
近年來,隨著對于動機過程觀和自我系統觀研究的不斷深入,二語學習動機與二語學習策略逐漸融合成一個新的領域——二語動機策略研究。二語動機策略研究主要是基于動機的動態性探討動機策略的發展與變化。本文擬對該領域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回顧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而探討后續研究應重點關注的事宜。
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意識到二語學習環境對提升學習者學習動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的課堂教學策略。為驗證動機策略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性,D?rnyei和Csizer(1998)以200名匈牙利外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首次對二語動機教學策略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據此得出了激發語言學習者動機的10大重要策略。隨后,在此基礎上,D?rnyei(2001a,2003)又提出了一個完整的二語動機教學策略框架。該框架主要包含四個部分,分別為:(1)創造基本激發動機環境;(2)激發學習者初始動機;(3)維持并保護學習動機;(4)鼓勵積極的反思性自我評價。總之,D?rnyei的前期研究為后續二語動機教學策略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和測量模型參照。
近年來,國外關于二語動機教學策略展開的實證研究頗多。例如,D?rnyei & Csizer (1998)發現動機教學策略具有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的特點;Bernaus & Gardner (2008)以31名西班牙EFL教師和69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語言教師采用二語動機教學策略及其對學習者動機和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數據分析顯示,教師和學生在動機教學策略的感知上并不相同。與創新性動機教學策略相比,教師更傾向于傳統性的策略。學生對動機教學策略的感知與動機呈正相關關系進而間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
二語動機策略的相關研究也受到了國內應用語言學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在二語學習動機方面,慧良虹和丁秀琴(2011)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配合最大方差旋轉法,總結出6種寫作動機調控策略;石曉杰(2011)針對二語閱讀學習動機方面,研究了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文學作品閱讀動機,提出了增強學生閱讀動機的建議;關于二語聽力學習動機,楊小虎和丁仁侖(2004)探討了大學生英語聽力學習動機維度結構種類及其聽力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英語聽力學習動機具有多維性。
基于以上研究,筆者發現相關研究有兩個局限:1)與其他研究領域相比,二語動機的研究思路、研究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明顯偏少;2)與質性研究相比,量化研究數量較少,對二語動機的數據模型的研究更是鮮見。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二語學習動機研究中不斷融合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理論,以此來推動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理論及其模型的研究。同時,先進的統計技術和手段對外語學習動機以及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近期的二語學習動機動機研究的概況進行了評述。結果顯示,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呈現出如下的特點:(1)研究視角注重學科結合;(2)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3)研究有靜態橫斷研究相動態追蹤研究發展。當然,國內外二語學習動機也存在不足之處。國內研究者應不斷豐富國內外二語學習動機研究內容,以期推進國內外二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