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培養善于發現、善于創造的孩子,首先作為引領者的老師和家長必須為孩子營造發現和創造的環境,從小給孩子播下藝術的種子。作為老師,可以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有趣的事物,把其變成豐富的、有吸引力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讓孩子去感受、體驗、嘗試,讓孩子在觀察和實踐操作中學習,體會不同材料的美感和特征。在對材料的認識和利用中豐富感知,提高其表現力,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激發其創作的熱情。事實上,在提倡“生活教育”的今天,小學美術教育的材料也已經開始實現轉型,開始選擇和運用與孩子生活相近的材料。生活化材料的運用其實是對以紙筆繪畫為主的美術活動的突破,它拓展了小學美術活動的內容和空間,使美術活動能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去。
要接觸一個理念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理念裝在心中,在實踐中自覺滲透,在行為和效果中看得見是很難的。如果自身沒有一定的美術修養,沒有一雙識別美的慧眼,那么,理念再先進,道理懂得再多,都成不了一名好的美術老師。所以,要想指導出好的生活化美術作品,教師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美術技能和美術修養,尤其是提高自己對生活化材料的分析解讀能力。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快樂地開展美術活動。
案例《剪剪撕撕貼貼畫畫》在美術材料上進行新的嘗試和運用,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環保紙盤進行創作,通過剪、拼、貼、畫等步驟制作出各種造型夸張、有趣的紙盤魚。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用盤子作為魚的身體,利用各種彩紙、油畫棒等進行剪、拼、貼、畫。一個個紙盤經過孩子們稚嫩、靈巧的雙手,變成了一條條活靈活現、五彩繽紛的魚兒。頓時教室里充滿歡樂喜悅的氣氛,制作完成的孩子們忙著向同伴、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這不僅讓學生體驗到利用身邊常見的材料——紙盤,來制作紙盤魚的創作樂趣,更是增強了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觀念,徹底改變對“生活化材料”的狹隘理解,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通過研究、實踐和反思,從而對生活化的工具和材料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案例《小飾品》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日用品,學生非常熟悉和了解它們的用途和性能。通過這一課的設計,采用對活中常見的小日用品的特點,結合各種動物的形象,運用畫、剪、貼的方式,給不同造型的小掛件設計外衣,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創作的樂趣,發現生活中的美。
廢舊材料是手工活動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但這些材料常常被人們所忽略。孩子認識周圍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讓孩子直接參與搜集,才能激發他們創作的興趣。因此,鼓勵孩子們去搜集生活中的各種小夾子,并以小掛件愛穿“新衣服”導出課題,引導孩子對其進行裝飾創作。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不同材料的奇妙用法和材料的美感,同時培養他們對于廢舊材料再次利用的環保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把學生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充分尊重他們的主動行為,重視每個孩子的個性表現,承認他們的獨到之處,并隨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材料的變化不但能給孩子的手工活動平添幾分樂趣,更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對手工活動的必趣,通過制作材料的創新使用,使孩子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從而提高其創造力和想象力。
光有五花八門的生活材料,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只有合理、巧妙地運用,才能發揮作用,讓學生在運用生活化材料的創作過程中感受樂趣,體驗到美和成功。實踐證明,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對美術活動積極性的有效途徑。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美術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選擇開展一些比較簡單、容易操作的手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材料,把握使用、制作方法,從而激發興趣、體驗樂趣。
在《拓印樹葉真美麗》一課中,我課前先布置學生去尋找、發現、認識生活中美麗而有趣的各種拓印。上課時,我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生活中拓印所具有的立體感。在大屏幕上展現葉子的錯落有致的拓印,使學生從中得到一個完整清晰的視覺體驗。我提問:”你喜歡哪些拓印?為什么?”“你認為這些拓印像什么?”鼓勵學生自由討論。這就碰觸到了他們的興趣點,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生活化材料工具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運用,使得學生的創作潛能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開發,思維變得敏捷、流暢,創造性明顯提高。由此可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開展美術活動是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是開展小學美術活動的有力保障,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