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山學院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其前身為保山高等師范專科學校,2009年由師專升格為綜合性本科院校,面向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在校生近9000人。保山學院普通話測試站成立以來,測試量逐年提高,現年測試量為7000余人次。掌握學生普通話水平的現狀,從國家層面來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就保山學院而言,我院為“云南省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在語言文字方面理應做出表率。就學生而言,具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事關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事關就業渠道的多元,事關自身的長遠發展。
保山學院2011年度的測試量為2023人次,2018年度為7244人次,測試量大幅提升。另外,保山學院學生社團新近成立了與普通話運用相關的演講協會等組織,自創詩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場次增多,以此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熱情和需求大大加強。普通話學習熱情的高漲,究其原因,大體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卓有成效,特別是每年9月份的“推普周”相關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學說普通話的意識得以增強,努力營造了時時地地說普通話的氛圍。其二是和現今社會學生的就業壓力有很大關系。就學生而言,具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未來的競爭大潮中就具備了一項優勢,這關系其就業渠道的多元化,事關自身的長遠發展。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普通話水平學科差異較大,總體而言是文科類學生的合格率要高于理科類學生。以文科的人文學院和教育學院為例,兩個學院都開設有《普通話口語表達》課程,相應過級率要比未開設相關普通話課程的理科兩個學院學生的過級率要高許多,而理科生更多是憑自己的“家底”參加考試,很難保障過級率。也就是說,提高普通話水平與學校課程設置有很大關系。
云南省屬多民族地區,境內少數民族52種。保山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所招云南籍學生占大頭,而在這些學生中有相當部分為少數民族。由于其大多處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初等教育的基礎條件和師資力量較弱,加之易受所在地民族語言的影響,普通話水平較低。從保山學院近年測試情況來看,民族普通話大多為三級水平,甚至不入級。但這些學生對于普通話的學習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就一項調查表明,盡管民族學生對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更加親切,但普遍認為普通話很好聽、有價值、更實用,但是比較難學。同時也要看到民族語言與漢語普通話在聲韻調、語法甚至停頓等方面都有不同特點,基于此,對于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應當結合當地實際,針對不同民族,對以上方面進行訓練。
有別于傳統人工測試的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簡稱“機測”)已在全國全面展開,盡管機測有其不足(如缺少人性化成分),但測試過程更加“叫真”,結果更加客觀、可信度高,也更能反映應試者的普通話水平。就保山學院而言,機測背景下學生普通話過級率不如人工測試,2007年度人工測試二甲比率達25.4%,而2018年機測二甲比率為18.1%,差距明顯。下降有諸方面原因,有客觀因素:學生不熟悉操作、操作失誤;主觀因素:面對機器的緊張、考試時缺乏與人對話的心里環境,感覺是自言自語,很不適應,更大的原因是計算機嚴苛的打分系統,需要應試者語音更標準。要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就必須加強語音訓練,加大考前培訓力度,也需更多專家學者對機測系統不斷研究,使其不斷完善。
從以上所分析情況來看,保山學院作為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熱情很高,但也不容忽視普通話水平偏低的事實。提高學生乃至全社會普通話水平,是“推普”的要求,是所有語言文字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在此方面,應立足實際,多做調查研究,找到可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