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某種意義上看,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作為后來者的我們的身上確實肩負著傳承和發揚光大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更是責無旁貸,要將承載于古詩詞之上的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下來。
通過觀察包括自己在內的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生表現,并閱讀相關文獻和論著,筆者發現,當前我們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并不高。通過觀察和訪問,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古詩詞出的學習興趣不大,甚至有相當部分同學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學習古詩詞純屬浪費時間。這是非常遺憾的,更是一種危險的信號。確實,從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立場出發,即便是沒有古詩詞,似乎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古詩詞之所以被如此重視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它能夠彌補當前我國社會中的一些缺憾。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只有通過揚棄的手段將傳統文化在學生身上繼承下來,才能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延續下來。
其次,教師多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考試角度出發進行教學活動。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前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幾乎所有的教師均被納入到應試教育評價體系之中,換言之,學生的考試成績幾乎成了衡量教師的唯一標準。學生上課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成績,教師教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當師生雙方都為了應試教育而服務的時候,古詩詞教學變成了一種使學生能獲得更好成績、使教師能獲得更高評價的一種手段和途徑,這就直接古詩詞本身的內涵和內在價值便會被忽略。
再次,教師個人的古詩詞素養及知識儲備明顯不過關。理想狀態下,我們都一廂情愿地認為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只要是教材中涉及的內容,其掌握程度必然是非常嫻熟的。然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中的一員,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前還存在相當部分教師的古詩詞素養及知識儲備的明顯不過關問題。這些教師自身古漢語儲備和素養不過關,甚至還不如有些教初中歷史的教師。而最可怕的問題便是,這些教師中相當部分根本沒有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坐井觀天。
以上三個現象便是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問題。然而,從認知學的角度看,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歸納為三種:一是親身感知;二是他人告知;三是邏輯推知。親身感知即我們日常所謂的“行萬里路”,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但是在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背景下實現的可能性非常有限。“他人告知”則主要是通過“行萬里路”和大量閱讀獲得。在出版業繁榮、教育常規化的今天,這個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邏輯推知”則需要大量的各類知識作為基礎,對于初中生而言,實現的可能性極低。從學生長遠發展看,古詩詞不僅僅能夠給予學生了解過去的路徑,其價值還在于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即給予學生“邏輯推知”的重要精神基礎。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們作為一線初生語文教師,很有必要對于當前初中語文古詩的教學進行徹底的反思。
首先,對于學生對古詩詞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要從教師層面入手。學生之所以對古詩詞不感興趣,便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古詩詞似乎在生活中沒有什么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心理發展情況來尋找一些策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初中生普遍非常關注同齡人尤其是同齡異性的評價,教師便可以通過一些“小心機”來以引導學生學習,如“出口成章的男生特別帥氣,女生特別魅力”等,總之,教師要先想辦法讓學生主動靠近古詩詞的學習。
其次,教師自身的覺悟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生活不僅需要柴米油鹽,也需要詩和遠方。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柴米油鹽只屬于我們需求理論的最低級階段,詩和遠方是則是我們的精神追求。如果我們長期處于柴米油鹽的階段,終有一天將會對生活厭倦,失去生活的意義。從長遠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教師可以以基本的應試教育作為基礎,對于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深入和升華式分析,讓學生看到藏在本古詩詞背后的生活意義和未來。
再次,無論是教師想要吸引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還是教師自身覺悟的提高,都建立在教師首先要拓寬自己的古詩詞知識面和語文教學素養的基礎之上,否則一切便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根據維經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看,就是想要做到繼續學習,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的差距,尋找其中的最近發展區,然后方能獲得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客觀的認知,還得有繼續學習的決心和自律意識。
總之,想要教好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這不僅僅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知識層面的引導,更在于教師對學生意識形態及價值層面的引導。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在認清現實和理想差距的前提之下,從自身及學生的客觀實際出發,在自律意識的保駕護航之下,堅持下來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