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本校學生50%是外來務工子女,生源的素質相對薄弱,學前教育及生活條件較差所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作業完成效率。因此,如何創新作業,讓低年級語文課堂“活”起來,使外來務工子女能在有限的時間輕松愉快、高效地完成作業,成為我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重點。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才可能從中收獲益處。可見,興趣是一個人一生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能讓作業像川劇一樣會變臉,它具有豐富的童趣,為低年級的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躍躍欲試、欲罷不能。
如我在教學中教到的“盼望”一詞時,采用換詞法教學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拓展作業題目:“你會變臉嗎?把下列句子中的帶點詞語換成另外一個詞語,意思不變。變臉成功一次就獎勵自己微笑一次。”這實際上是近義詞的練習,但它可以以學生喜歡聽的形式完成,并且他們可以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作業。效果顯著。不但解決了本校外來務工子女完成作業效率的難題,還減輕了那些下班回家只能在夢中見面的孩子家長的負擔。
因此,在布置作業時,如果教師能創新作業題目,巧用語言表達,激發童趣,讓活潑的語言將低年級的孩子們帶到了學習樂園,他們完成作業的過程必將充滿好奇和求知欲,使學生愿做、樂做。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作業新形式,是促進教學方式變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作業形式的變化可以培養創新的火花,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它還能活化課堂生成,擯棄傳統模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特別是在教學古詩同時,創新作業形式,能讓學生在課堂拓展作業中吟詠、想象,作畫中自然而然地感悟詩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從而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我讓學生把這首古詩編寫成精彩的故事演一演,學生通過想象對話,把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情境表演得淋漓盡致。課上,我設計了這樣的拓展作業:“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人們大多是用詩來表達他們對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關于古人寫詩,還有很多故事呢,這首詩也是個小故事,請你們把這首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就討論開了,他們編的故事里,將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對話編得栩栩如生,我收集了一些精彩的對話如下:“哎!想不到我們要分別了,真是舍不得啊”“賢弟,不要太傷心,我們后會有期。”“讓我再送你一程吧!”“不用了,到此為止吧。”“好吧,祝你一路順風,前程似錦。”“謝謝你的深情厚誼,希望你也能心想事成,功成名就。”在這身臨其境的的對話中,學生對這首詩的意境油然而生,便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來。這些豐富多彩的對話和表演就在這樣的拓展作業中生成,相信能為學生理解詩句埋下伏筆,奠定基礎。
所以,在對文本資源作深入挖掘的基礎上,設計生動活潑、充滿智慧與樂趣的新型作業形式,活化了語文課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和時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語文能力,這是一筆巨大的課堂生成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材里有許多課文本身就具有發展創新思維的潛在內涵。語文創新作業的設計要重視挖掘這些課文的創造因素,通過設計成恰當的練習題來達到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例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后,我設計了如下的課堂拓展作業:①用礦泉水瓶、小石子,做烏鴉喝水的實驗,并且要求按課文內容邊實驗邊介紹;②說說烏鴉喝水的辦法好在哪里?③從烏鴉喝水你想到了什么?通過讀課文,邊做實驗邊介紹,學生實驗完成后,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們主動了解烏鴉如何飲水。由于設計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調動。學生們正在閱讀文本,做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談論語言。在完成上面的作業后,一個學生說:“我在擦窗戶的時候,外面的玻璃手伸出去老是夠不著,擦不干凈。我想:要是我的手臂能加長,那多好啊!現在我知道了,我可以在擦玻璃窗的刷子上放一個磁吸,里面用磁鐵吸住它,在里面移動時就可以擦洗外面的玻璃了。這樣不就能代替把手臂加長這個行不通的辦法了嗎?”另一個學生說:“以后,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碰到無法做到的事情,我也要像烏鴉喝水一樣,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來代替。”這樣,就充分挖掘了課文的創新內涵,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可以看出,創新作業的內涵和創作因素的挖掘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減輕負擔,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思維,培養獨特個性。
總之,我們要精心創新作業設計,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低年級語文課堂因創新作業而精彩飛揚;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實現“減負增效,教學共贏”。從低年級開始播撒“創新作業”的種子吧,讓外來務工子女能自主、高效地完成作業,從而減輕家長的負擔,讓他們在成長中收獲“減負增效”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