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指的是國外對專門用途英語的簡稱。近年來,隨著改革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注重應對四、六級考試的局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轉向更加注重實際應用,提倡實用性。因此,針對當前社會對人才專業英語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ESP教學模式應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導向目標。由于ESP在我國起步較晚,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將此模式有效地結合運用在實際生活當中,還需要廣大的英語教學研究工作者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本文主要探討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之間的關系。
隨著我國素質化教育的不斷加強,就當前教育發展情況而言,現在的大學生和過去的大學生存在很多差異,他們的思維意識、思維導向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對學習內容的個性化、差異性需求不斷增強。ESP應時而生,它的出現能夠滿足現如今大部分學生的各項要求,其特點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設置相關課程,實現有效教學。
ESP并不是根據我國教育發展情況開發出來的教學模式,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學方式都適用于我國的教學。我們在采用ESP模式教學時,不能全盤照搬,要與我國的教育方針相結合,取其精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內容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選取對我們有利的,進行開發利用,不斷精進,只有這樣才能夠發揮其最大功效。
ESP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夠將教學重點放在實際應用當中,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為日后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而且能夠幫助講授相應課程的教師突破自我,極大地拓寬教學領域和范圍。
就目前社會發展程度看,任何企業都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綜合性人才,在英語實際應用方面同樣如此,現如今很多大學生英語專業受限,雖然部分學生能夠非常流利的進行英語溝通,但也僅限于某一專業,例如商務英語、師范,現階段,很多企業需要綜合性人才,所以我國在大學英語教學方向方法上必須有所改動,基于人的發展的價值評判,企業的發展需求出發,采用ESP教學模式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人才價值的實現,企業經濟的發展,國家教育事業的進步。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ESP教學模式不能夠完全采用,必須根據各所大學的教學情況,做出相應調整,ESP教學模式與各院校教育方針相輔相成,才能夠使該模式發揮最大的效果,才能夠培養出更多的綜合性人才。比如說,ESP具有課程的設置必須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一特點,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優勢最大化,以點拓面,揚長避短。在今后的發展中能夠發揮一定作用,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然,課程的選擇由學生自己決定,可以選擇為優勢助力。也可選擇克服缺點,迎難而上。ESP能夠做到為每一位有理想的大學生量身打造一套課程。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人才的優勢是最大的優勢,而人才的競爭力來源于大學就讀專業。所以說,學生要想在未來發展的好,專業知識必須足夠夯實,而ESP教學模式就能夠很好的強化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幫助學生遠離專業化煩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下已經有部分院校已經使用ESP這種教學模式,那么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一定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行業進行定向學習,一旦學生進行選擇,導師就可針對學生喜好進行專業訓練,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學生的專業性必定非常強硬,這是任何公司所喜好的,無論在專業還是行業發展中,都能夠發展無礙。學生大學專業的選擇決定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所以,大學生在英語方向選擇上,必須明確,綜合性的教學范圍較廣,但不利于專業精修,對于專業性的打造沒有實際效果,所以得不到企業的重視。
復旦大學的蔡基剛教授曾在外語中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多次呼吁要將大學英語的重心放在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上,盧思源教授也曾說過,ESP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它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它的地位可以和通用英語相媲美,并且應該成為我國英語教學方向的主流,因為它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外語應用的廣泛需求。所以說,ESP教學模式一旦在中國廣泛應用,必將推動學生專業素養,企業的經濟發展,國家教育事業的進步,目前,我國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展開應用,并且一致好評。
經調查發現,ESP教學模式尤其注重實用效果,在一些實際運用過程中,即使沒有達到預測的效果,但也沒有不好的影響,因為ESP的眾多特點相輔相成,相互作用。ESP作為教育界的新希望,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過程中,都取得了廣泛的好評。并且注重實際效果,非常適合我國當下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因為我國英語教學模式長期使用的是EGP,即普通用途英語,所以具有一定問題,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如果突然使用ESP教學模式,一定會對教育行業造成影響,那么怎樣進行知識滲透,并且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是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我們可以對教學導師以及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并且在一些比較權威的院校進行實踐,逐一施行應用,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不可急躁,在教育滲透上,循序漸進是最佳方法。ESP對于我國教育發展具有拖動作用,需要注意的是,ESP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
ESP教育模式要求外語導師具備良好的英語專業素質,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英語教學水平,還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方便教授學生知識,為學生答疑解惑。除此之外,各院校在進行ESP教育時,必須貫徹教師之間學習合作的理念,互幫互助,提升英語專業技能。
ESP教育模式與EGP教育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并不能夠取代EGP教育模式ESP教育模式只是對普通英語教學進行擴充,培養學生的專業性以及應用的實際應用。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在經過ESP教育后,會比經過EGP教育的學生更擅長英語交際,但是,提倡ESP教育模式并不是要取代傳統教育模式,而是二者融會貫通,實現統一教學、質量教學的教育目標,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實踐應用方面都應該按照學生不同的英語基礎以及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教學,亦可以按照不同的高校水準進行適當課程設置,進行教學。普通院校完全可以將EGP教育為主,ESP教育為輔,滿足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需要;而對于重點院校而言,因為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就可以將ESP教育模式作為主要教育模式,針對學生的思維導向進行專業教學,教學模式與學生的英語水平共同提高,提高高校教育質量。
不容置疑,要改變我國長期推行使用的EGP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困難,但是EGP教育模式的升級轉型也是大勢所趨、務必進行的。
我國全面轉型為EGP教育的依據有三種:學生英語水平有待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求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我國政治經濟發展以及社會企業的發展非常需要具備實際英語運用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因此,對于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就有了更高的訴求,并且,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或工作,大部分的學生迫切的需要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而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語言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這也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大學英語的教育理念。
我國大學英語轉型具有實踐依據,21世紀,我國的中小學英語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2012年為起點,進入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接受了英語新課標的基礎訓練,隨著中小學生英文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的畢業生也基本能夠達到大學EGP教育的標準,這為大學的英語教學模式由EGP教育模式向ESP教育模式轉變奠定了基礎。另外,我國學術學者對于ESP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愈發深入:王蓓蕾對于同濟大學的ESP教育模式進行了調研,并針對教材、導師的問題給出了相關解決方案;蔡基剛講解了臺灣大學由EGP教育模式向ESP教育模式轉型的成功案例,并分享了成功經驗以及該轉型對于我國英語教育事業的影響。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為我國ESP教育模式的實施落地奠定了堅厚的基礎。
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ESP教育模式的定位。ESP具體有什么課程、以哪種形式開展等諸多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政策。ESP課程具有跨越性,專業性質不同、方向不同,所以沒有統一的教材進行教學,無法建立一致的教學形式。ESP的實際應用需求來自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具有真實性。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制定所需課程以及價格標準,學生需明確個人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也就是說ESP教育模式只是進行輔助的,具體的專業方向由國家或者學校進行決定,學生只是選擇自己需要的,所以我國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制定相關課程、教材、以及測試體系等,并且按照每個學校的實際條件開展課程,最終由學生自行選擇。
ESP課程的制定、目標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編寫是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當前有很多針對相關專業進行編寫的英語書籍,但是教材的優劣主要在于教材的編寫,教材的編寫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并且具有真實性。但是,教材的編寫具有一定困難性,教材編寫涉及諸多內容,需要很多相關學科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因此,在國家的專業鑒定檢測上有一定困難。所以,在早期教育時,采用原版教材進行教學,根據我國教育方針以及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整改,經過實操實練后得出經驗,最后組織我國相關工作學者、專業導師以及國內外出版機構合力編寫、開發教材,保證教材的編寫能夠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
教材需要專業的指導教師進行講解,所以,師資隊伍是課程開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并且能夠給學生拓展相關學科知識,理論與實踐相連接,使學生真正具備專業技能和交流技巧。
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模式向ESP教育模式轉型是大學英語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將ESP教育模式與EGP教育模式融會貫通,才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綜合性、多元性人才,但是就當下英語教育狀況而言,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需要不斷地改進與創新,以便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供較為合理的科學的教育模式,并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