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教學與現代文的講授方式有所區別,尤其是對古文字的理解和意境的梳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語文課承載著“知識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微課的使文言文的講授實現延伸,細化知識點。教師在講授課程時,除了必要的課程串講以外,還要將與之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輸出,而學生則與教師對應成為知識的接收端。微課的使用,恰恰將單邊的“輸出——接收”一維行為變成了雙邊互動的過程。有限時間內的高效率接收知識是教學活動的目的。如何優化教學設置,如何設置教學環節是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的結果。微課在文言文教授過程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可以承擔文言文晦澀難懂的文字描述,微課的視頻引入,場景再現,動圖展示,以及知識點的強化和答疑,多元一體的為教學服務,通過微課革新教學活動和課堂氛圍,使課上課下相得益彰,使文字和圖像相配合,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微課的使用在技術層面能夠達到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有助于尋找文言文課程的情感和精髓,逐步實現向自主自律學習的過渡。微課開闊和保證了學習的空間,為自主學習文言文尤其是參與對文言文的討論和獨立思考提供了可能。好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二元統一,成功的教學模式是從教師教變成學生自主學。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變死學為樂學,微課的積極性就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所體現。通過課前預習,從情感上不排斥文言文,大致的對文章有所了解。課中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主理解如果一致,就會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如果存在偏差還能及時調整。課后的交流會進一步鞏固對文言文的理解。高調的教學課堂參與感,既環節了課堂緊張的氣氛,又能夠讓學生角色扮演,按照分工行使,在實踐中有所得,改變“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怕周樹人和文言文”的尷尬困境。
微課的制作和使用是服務于教學的,而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因此一個中心是從學生的角度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微課要做好必要的基礎性調研,對學生學習的狀態,學生接受事物的能力以及潛在的學習力進行評估,在合理掌握微課在授課中所占的比重和時長,認真組織微課創制的場景。對于文言文所設置的主線要明確,給學生以新奇的體驗。微課設計中,教師的情感也要適當注入教學內容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才能將“教”與“學”關聯互溶,才能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指導,既要解決知識點傳授的問題,又要解決如何讓學生吸收的問題。
在微信制作過程中,要本著通俗易懂,有趣可信的原則來進行。針對于文言文課程的講解,難點在于對古人思想境界和生活年代的理解。制作微課的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便于學習,因此,要通俗易懂,畫風明了,不能給文言文再制造一層神秘面紗。有趣可信是對教師制作文言文微課的高水平素質要求。影音效果,視覺沖擊是高中生喜聞樂見的元素,在引經據典中插入適當的動畫效果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在使用典故和數據中要做到謹慎真實,不能歪曲和錯用,使文言文教學更加形象具體。
短小精悍的展現教學的環節,要全面掌握教學重點,微課展現的內容要“穩準狠”。文言文篇目的選擇是首要任務。要選擇常考、易混、高頻的知識點,有效的梳理出各文言文的規律,減輕學習的壓力。比如四大句式的總結,比如虛詞是使用等等是文言文的重點內容,可以以錦集的方式給出總結,相互對比,把碎片知識系統化和科學化。在微課制作過程中,體裁也可以成為分類的標準之一。《勸學》和《師說》是以議論文為主的文章,《廉頗藺相如》、《鴻門宴》是以故事敘述為主。把握住線索,也是準確把握文言文的方法之一。以《赤壁賦》為例,介紹蘇軾生平可以引入畫外音,也可以把蘇軾立體化形象,富于變化的表情和生活經歷使教學形象更加直接、生動。根據課程的要求,時間的安排以及所需要的各類資源要做好整理和準備,教師在錄制微課之前要準備好課程腳本,通常表格會發揮其簡便直接的優點,一目了然。雛形產生后,教師根據自己的授課方式和個體魅力,開始進行微課錄制。但要注意節奏的變化和形式的多元,不能一以貫之,否則會產生視覺疲勞。錄制完成后還要對成果進行檢查和修改,不斷完善,形成獨特的風格,最終確定成稿。
微課跳出技術自身層面的意義和價值,是搭建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是完成教與學完美對接的媒介,投入熱情,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和建設,最終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