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笑笑 郭園園 徐寧寧/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藝術學部
根據教育部近期發布的資料統計,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已經在近十年中從兩百萬發展到了七百多萬人次,其中僅是藝術院校和藝術類專業的畢業生就達到十五萬人,并且畢業生的人數還在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我國藝術類的畢業生只有30%的人能夠進行讀研深造,并且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能夠進入藝術類職位就職,其余70%左右的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幾乎與本專業無關。嚴峻的就業環境迫使學生和家長關注舞蹈藝術類專業的就業的前景,就業已經成為了專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最近幾年,綜合性高校舞蹈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舞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學校課程內容的設置與就業市場的需求無法直接對接的問題。
“編導演評講”五位一體的教學改革是針對當前我國獨立學院舞蹈學科課程結構比例失調、培養目標單一等問題提出的。主要解決如何在舞蹈教學中,將學生編創、導演、表演、評論、講授五個能力融匯貫通,從而全面提高專業素養,提升專業能力。其中需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子問題:(1)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學生知識結構。(2)拓寬實踐渠道,努力提升“編導演評講”各方面實踐能力。(3)建立“編導演評講”融會貫通的舞蹈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具體實施及措施如下。
第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完善頂層設計。從教學計劃上調整課程設置、課程形式以及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建立分層次、多樣式的課程組織形式,完善實踐課相對應理論支持。改變以往專業技能與理論課占比嚴重失調的情況,優化第一課堂,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第二步,開展第二課堂,豐富實踐方式。第二課堂的開設,為知識向能力轉化提供平臺。學生通過第二課堂,將第一課堂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第三步,學生活動主題化、專業化,實現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堅持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原則,通過團日活動、學生會活動等學生活動與本專業相結合,實現藝術育人。通過三步走戰略,初步形成以專業為核心,結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學生活動三個環節層層遞進的聯動體系。
在知識結構趨向完善的情況下,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本階段最關鍵的一環。它直接影響到學生所學的知識是否能產生價值。決定是否能真的實現“學以致用”。在實踐環節,各個學校應結合自身特點,為學生搭建高水準的實踐平臺,不斷探索新實踐的形式。在原有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實踐之上,增加適應市場新需求的嘗試,如新媒體與專業相結合、志愿服務、團日活動、第二課堂、研究性學習小組等方式進行實驗性的實踐探索。以教師指導,學生自發的模式。并將其納入教學評價體系,成為期末考核的一項重要考評項目。
通過以下三方面的改革,使學生可以在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節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提高。
課程設計分層次:按照年級分配任務,大一大二以專業實踐為主,為大三大四打好專業基礎,調整技能課和理論課的比重豐富實踐項目。大三大四綜合實踐,全面發展,解決能力單一的問題,針對就業背景及情況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形式多樣化。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大一大二夯實專業基礎,大三根據個人興趣與特長選擇一到兩個主要發展方向(編導演評講),以“主修課+輔修課”的形式完成。畢業創作,要求綜合運用輔修專業和本專業,甚至其他專業知識完成一項綜合任務,例如,選擇編、導方向,畢業匯報可與選擇表演方向的同學合作一臺原創晚會;選擇講、評方向的同學,在畢業前需發表專業研究性論文等。
管理模式巧創新。可參考半公司化管理模式,以設立項目管理模式替代班級管理模式,以學以致用的“產出”衡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力求從多角度、立體化對學生能力進行考評。
高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是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學生需要提高提高自己的能力與社會需求行進有效對接。然而學生不只是被動的適應社會,學生作為獨立的,具有能動性的個體,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可以影響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高校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之余,應該對教學有更高的追求。從思維層面引導學生思考與本專業相關的行業前景、問題等,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使其在適應社會的同時,能夠通過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思考,推動社會的發展。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張於.舞蹈學專業復合型人才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藝術教育,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