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高校教學運行管理的需要,實現信息化高校教學運行管理已經勢在必得。教育信息化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把提高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第二是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把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科研,要實現教育信息化,首先得實現教學信息化。
實現高校教學管理的第一步是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明確教學目標,保證學校教學工作有計劃、有步驟的運轉;建立健全教學管理系統,明確職責范圍,管理機構及人員的作用;加強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管理;組織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促進教學工作改革;深入教學一線,加強檢查指導,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務行政管理工作。
第一,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參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教室和學生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信息化高校教學管理利用多媒體和計算機參與教學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因素,學生是主體因素,教學內容和手段是教學過程中的客觀因素。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老師通過多媒體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來完成教學目標。
第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質量監控。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實施開展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實施監控學生學習進度。對于學習情況定期考核,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考核結果綜合分析,分析結果由學校統一管理,監控教師教學質量。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術性,又具有教育性。從技術性看,教育信息化最大的特征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數字化是的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準單一;網絡化使得信息資源共享變得簡單快速;智能化使得系統教學人性化,過程簡單化;多媒體化使得教學設備一體化、信息表多元化、教學空間虛擬化。從教育的性來看,教育信息化呈現開放性、共享新、互動性和協作性。開放性打破了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教育社會化、終生化和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質特征,使得大量學習資源為全體學習者服務,大家共享且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互動性與協作性實現了設備與人之間的裝換,為計算機提供學習資源,資源再反作用于需要學習的人,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信息傳遞優勢、信息質量優勢、信息成本優勢、信息交流優勢方面有著卓越的進步,為教學管理提供了方便,簡便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了,豐富了學生學習的內容。
(1)網絡限制。計算機多媒體實施監控需要聯網才能實現,一旦出現斷電現象就能不能進行實施監控,這就限制了特殊時間之下信息化教學管理運行的功能。
(2)專業的技術人員。實現信息化高效管理的基礎是有配備完善的電子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員,計算機電子設備在使用和維護的過程中需要專業人員定期檢查系統,防止設備老化、資源丟失。但是當下所面臨的問題是高校信息技術管理人員不齊或者不穩定。
(3)教學管理信息化體系有待優化。通常來說信息化教學體系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編程設計,但是專業技術人員并不一定了解教學的需要。只有教師作為和學生學習交流的最直接接觸者,身在教育體系內,了解教育本質的需要,所以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的技術加上老師的經驗才能整合出來適合教育現狀發展的信息化體系性。綜合來看,對于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的培養來說,還需要有針對性。最好他們是在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中誕生。
(1)提高教學管理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教學管理人員是教學系統的管理者,優質的教學資源能不能否充分的發揮利用還要看教學管理人員的水平。學校應該建設專門的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對管理人員集中管理和培訓,建設強有力的教學管理人員隊伍,改善管理人員待遇,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2)加強管理過程中的溝通協調。信息化教學管理的實現通常需要在終端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這種管理提供了方便,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微信、QQ等實現信息交流和傳遞,通過他們來實現溝通和協調。對于信息化教育管理而言,管理者之間的協調交流至關重要,利用網絡技術來實現管理過程中的工作協調,建立有效通道。
(3)加強信息技術設備建設。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設備是實現信息化管理資源共享的基礎,為了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半徑范圍,擴充教學資源內容,提高教學質量,要加強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利用互聯網、局域網建設高校內部管理系統,更新陳舊系統,改善高校落后基礎信息技術設備。
總之,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需要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礎上產生,要實現信息化教學管理首先要完善高校信息基礎建設,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教學管理,構成統一、規范的高校網絡管理系統,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基礎數據庫、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