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東珠/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中心小學
作為班主任必須強化自己在心理輔導工作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心理輔導,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將促進學生自我醒悟和學會自我心理護理作為自己的職責。怎樣才能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呢?在此,我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教師如何與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談話,其決定因素有很多,但關鍵一點是要尊重學生。所謂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要遵循他們深信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就是要關愛他們的人格與人性等等。尊重學生人格平等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性別、相貌、成績等方面的差別而歧視他(她),使每個學生都有向上進取的機會。班主任的歧視行為和偏愛行為,容易使學生產生自負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給整個班級工作帶來許多不利。有少數學生反應:在班上“有兩個世界”,盡管自己有時想上進,但想到老師的態度,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想放棄學習。尊重學生人格平等,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親其師,信其道”,由此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
很多時候,教師與孩子近在咫尺,卻難以溝通,甚至常常發生沖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學會真誠的溝通,很多時候,我們與學生之間就要互相尊重、理解、真誠,對學生不愿公開的事情,要替他們保密。只有這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學生才能愿意敞開心扉,和老師做朋友。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與學生的直接接觸主要在課堂,因此,師生之間情感的建立和發展也主要在課堂。教學中要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只有這樣,師生之間的情感才能真正“交流”起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急于求成,動輒包辦代替,使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回答問題時顧慮重重,怕答錯,怕老師譏諷。因此,雙向活動未落到實處,師生也就沒有深層的情感交流。這樣,教學效果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那么,學生就會輕松地與教師交流情感,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如果說適量的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正常延伸,那么,作業的批改就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又一種途徑。在平時的作業批改中,對進步較大的學生批注幾句表揚激勵的語言,對退步的學生批注幾句提醒語,這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交流。通過這種特殊的情感交流,師生之間的感情就會越來越濃,情意也會越來越深,同學們學習的勁頭也會越來越大。
不要小看課間十分鐘。這可是教師了解學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時光。一個優秀的教師,他絕不會“下課鈴聲響,馬上離課堂,躲進辦公室,不聞窗外事”。他會充分利用這短短的十分鐘,與學生一起游戲、閑談,摸摸他的頭,握握他的手、笑一笑,甚至是點點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愛我!這樣,就可以充分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白某是小學五年級學生,單親家庭,他和母親一起生活。在學校不能正常完成各科作業,作業經常少做,甚至不做,母親、老師批評后,就把自己反鎖在家里,不上學,不說話,砸東西逃避別人。經過和她母親的交談了解到,她的父親是個簡單粗暴的人,他倆又是再婚的,但他父親仍不珍惜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時候,就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但是,當父親心情好的時候,又會滿足兒子一切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這就造成了他既膽大怕事又固執任性。一年前,父母又離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擊,加上母親常常在兒子面前哭訴自己的不幸,使這個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壓力更大,覺得自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干脆就把自己反鎖在家里,不去上學,采取有意回避的態度,壓抑自己。通過家訪,我明白了他不上學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擾。我認識到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批評責罵他,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長此下去,其認識就逾片面,心理的閉鎖就逾強,最終將導致對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藥。我認識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負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強與其家庭聯系,讓其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使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課余時間進行家訪,做好他母親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認現實,面對現實,樹立起生活的信心,盡量不要在兒子面前哭訴、埋怨,因為這樣于事無補,反而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影響他的健康成長。還設法聯系到孩子的父親,說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時間回來看看兒子,多點關心他,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不要讓家庭關系而毀了孩子。經過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終于使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由于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學們交往,漸漸地回到學校上課了。
總之,要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既需要班主任熱愛、關心學生,又需要講究策略。作為班主任,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應隨時把著眼放在如何增強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實踐中,注重做好心理輔導工作。
[1]張成慧,孫延坤.如何將德育融合到班級工作中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6).
[2]梁曉英.規則引導法在幼兒園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