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是培養能工巧匠的搖籃,其肩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培養技術型專業人才的重任,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力量。高職院校自身所具備的特殊屬性,使得其必須要重視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仍舊處于初步階段,使得絕大多數的高職生并不知道“工匠精神”為何物。由此可見,就高職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培養途徑這一課題展開探索,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是導致高職學生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在一定程度了促進了高職教育教學的變革,但是由于傳統式教育思想早已在高職院校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得許多高職院校把學校的發展定位在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上,重技術輕思政,從而忽視了學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在此窘境下,無形之中把學生往功利化、技術化方向培養,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知識沒文化,有學歷沒學問,缺乏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最為突出的辦學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專業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深入企業,在實踐中接受職業精神的熏陶,在頂崗實習中逐步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但是,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的實際來看,其在設置專業課程時,并沒有與企業的需求完全融合,校企一體的聯合培育機制尚未完善,這使得學生在參與實踐訓練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嚴格職業標準的約束,這嚴重影響到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思想認識的高低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只有從思想層面入手,增強他們的認識,才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讓他們積極投身工作,服務社會。因此,必須要重視學生思政工作的實施,通過思政教育的滲透作用,深化他們的思想認識,把學生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部署上來。在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學生的思想狀態、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在此過程中都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更為注重物質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部分學生甚至還產生了拜金主義思想,過于追求自身價值,集體觀念和奉獻精神有所淡化。在此背景下,只有通過加強思政教育,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工匠精神”的培養,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夠讓他們在就業后積極投入到社會建設中,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專業實訓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下面就《電子產品制作與調試》的實訓課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培養學生耐心、專注的工匠精神。電子產品的制作與調試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其不可能一步成功。那么針對在制作與調試過程中學生容易犯的毛躁、急躁以及放棄等毛病,教師要予以耐心、專注的意志力引導,幫助學生克服這些毛病,讓他們能夠憑借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完成實訓。在引導學生調試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問題的引起基本都是由于某個焊接點出現了虛焊或某根導線連接不正確造成的。那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教訓,讓他們明白到在實訓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專注于耐心。
第二,培養學生嚴謹、嚴格的工匠精神。學生在參與項目實訓的實踐過程中,不能夠隨意而行,必須要嚴格按照安全生產的程序以及實訓室規定的條例進行,一旦發現操作不規范的現象,必須要馬上停止。而學生在檢測電子產品時,也必須要采取嚴格的標準。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有關企業之間通過合同形式建立起一種長期合作的關系。為了能夠深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學校應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開展校企合作模式,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組織學生到培訓單位進行實踐和實操。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學校采用了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為主的教學模式。即:大一在學校里學習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基礎課程,大二由教師帶教,到實訓基地和合作的企業的進行工學交替現場教學;大三實行頂崗實習制度,讓學生進入到合作企業,與企業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這種工學交替和定崗實習活動,結合企業和崗位的特點,對學生加強職業精神教育,強化“工匠精神”的培養。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促進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必須要解決當中的高職生工匠精神缺失問題,對學生精神培養作出探討與分析,并找出有效的培養途徑,付諸實踐,著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