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志愿服務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對志愿服務提出了新要求。“互聯網+”催生出許多新的經濟發展形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順應“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將互聯網與志愿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互聯網+志愿服務”發展路徑,將啟發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者新的思考。
在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中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對“高大上”的賽事熱情度很高,比如G20峰會,而一些級別較低、規模較小的志愿者活動無人問津,為了填補志愿者崗位空缺,甚至出現了強制參加志愿服務的情況。部分學生在選擇志愿活動時帶有功利性,更多的考慮參加這個志愿服務有什么好處,與志愿精神相悖。很多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是為了加分、獎學金、入黨、找工作,并不能深入理解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的內涵,從而影響了志愿者的動機和志愿服務的實際效果。
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能力不足,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高校很多志愿服務活動由于量大、時間緊,存在著不經培訓直接上崗的情況,導致有些志愿服務崗位在實際服務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踐能力不足,很多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學校學習,社會經驗匱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二是服務意識不足,缺乏積極主動性,在服務的禮儀、用語等方面不夠專業;三是缺乏責任感,面對又苦又累的工作有些學生就會抱怨,工作態度較差,甚至有中途退出的現象。
志愿者隊伍管理長期較為松散,管理方式較為傳統。每到有活動需要志愿者時,需要臨時招募志愿者團隊,活動結束后,這支志愿者團隊就會解散,沒有固定的志愿者隊伍。同時,志愿者在年級、專業、性別上都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即志愿者多集中在低年級、文科專業、女生。志愿者隊伍不穩定、不平衡,不僅增加了志愿者招募的時間成本和難度,也不利于志愿服務的長效發展。
傳統高校志愿者管理時代,由于傳播技術的局限性,信息受眾只能被動的接受單向、滯后的信息,同時也難以與信息源和其他受眾進行交流。大學生的參與方式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則雖然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普遍性,但是會給大學生志愿者一種“被志愿”的感覺,忽略了大學生志愿者內心的訴求,影響他們參與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互聯網+”時代,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大學生可以隨時通過電腦或手機等智能設備與其他人員進行交流,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人人都成為志愿者、人人可以隨時參加志愿活動成為可能。這不僅能夠讓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知識在志愿服務的實踐運用中得以提升,而且能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參與高校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各類資源在“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上進行重新整合,能夠有效提高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效率,實現志愿服務效用的最大化。一方面,整合數據庫資源,將各個志愿服務組織的志愿者信息庫進行共享,建立起全杭高校一體化的數據庫,有利于各高校實現志愿者資源的共享,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整合各種志愿活動信息資源,在平臺上發布的活動信息可以實時推送到每一個注冊志愿者的終端,讓志愿者可以很方便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志愿活動,并且在平臺上直接完成報名,后續的審核、通知、培訓、簽到也在平臺上進行,有利于規范志愿服務的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
建設“互聯網+高校志愿服務”平臺,不僅能夠傳播更多的志愿服務知識,幫助志愿者強化志愿服務理念、學習志愿服務的方法和技巧,還能及時了解志愿者需求,起到隨時監督調整志愿者行為、幫助志愿者發現和解決問題、關懷志愿者的作用。當志愿者的需求受到重視時,志愿者的自身潛能就容易被激發,對志愿服務會就更有激情,對志愿活動也會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當志愿者的內在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更有激情地傳播志愿服務、傳承志愿精神。
為了實現高校志愿服務管理的信息化、專業化、高效化、規范化,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完善高校志愿服務管理機制,包括注冊機制、招募機制、運行機制等。
在注冊機制方面,采用信息化手段,在志愿者平臺上建立注冊系統和志愿者檔案,規范大學生志愿者注冊的流程,采集并及時維護志愿者個人信息,并將志愿服務的時間、項目、崗位、培訓、獎懲等記錄在內;同時,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的志愿服務情況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應用于志愿者管理。在招募機制方面,利用新媒體主體多元、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建立起志愿服務信息互動平臺,改變以往任務式志愿活動,讓學生們在海量志愿招募信息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參加。在運行機制方面,通過開發志愿服務APP,讓大學生志愿者可以很方便地記錄志愿者服務項目及服務時數,省去了很多人工成本,提高了運行效率。
“互聯網+”高校志愿服務平臺在機制建設、管理體系、氛圍營造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優勢,是對高校志愿服務的一場變革,極大地改變了志愿服務的理念、方式和體驗,對于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有著重要意義。“互聯網+”高校志愿服務平臺必將成為推動志愿服務發展的核心動力。為此,要整合新媒體資源,集中各類資源的優勢,設計出一款符合高校的志愿服務需求的終端產品,在杭州各大高校中進行自上而下的推廣和普及。這種統一的、普及度高的“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志愿服務的時空阻隔,提高志愿服務信息的可獲取度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便捷度,讓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課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訓是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和志愿精神的最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志愿者自身的內在需求。通過加強培訓,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水平,進而有力推動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發展。設計科學合理的培訓課程體系,首先要加強的就是價值倫理和動機教育,通過“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以更加靈活、更加多樣的方式培養志愿者的價值倫理,幫助志愿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志愿精神,可以在平臺上分享優秀志愿者的經歷,端正志愿服務的態度。其次,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線上培訓,克服志愿者因時間問題無法參加線下培訓的難題。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提供了新視角,也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