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他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四個講清楚’系列講話”精神,也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應積極探索如何把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有效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撐。它來源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實踐,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思想文化的總和,是多種思想和學說之間相互交流融合、同其他文化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具體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其內容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思政課教學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在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其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筆者通過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500名在校大學生隨機調查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建議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1)思政課教師應結合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政治熱點問題,從實際出發給學生作介紹;(2)通過師生間互動,充分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討論,架起溝通的橋梁,從而讓師生都愛上這門課;(3)教學形式應多樣化,除了引用多媒體、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外,還應開設參觀博物館、進行社會調查、重走紅軍路的現場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體驗課、情境課,豐富教學形式;(4)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改變照本宣科的教條模式;(5)思政課課程設置需與時俱進,要避免小學和中學重復設置的課程內容;(6)要加強民族文化和素養的教育,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沒有列入課程教學,少數新時代的大學生甚至不懂禮義廉恥。
通過以上調查了解,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學術研究,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素養水平,打牢理論功底,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出發提煉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使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起來,在歷史和現代的對比中,讓思政課 “接地氣”,通過講道理以理服人,通過講故事以情感人,學生才能有更深刻的領悟和更真切的體驗,才能將愛國情懷融入理想信念和運用到社會實踐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將民族傳統文化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開設,使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輔相成,即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為抓手,增設《大學生禮儀》、《中華民族傳統特色文化》《地方民族傳統文化》等選修課程,以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為依托,以團隊教學和輔導員參與教育為手段,訓練一只懂得民族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融入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諸如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元素,可以通過主題實踐教育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中,讓其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高校也可以依托中國傳統文化節點,例如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
高校應通過第二課堂為輔助的教學模式,開展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主要通過民族文化專題講座、英雄事跡主題演講、團結友善主題班團會、我的家庭分享會、感恩主題現場教學、我當小老師、學生支教、榜樣的力量、民族歌曲大聯唱、傳統習俗才藝展等形式,開展“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進心靈”等系列活動,營造良好的教育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和激發高校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