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對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的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0次)》顯示,2017上半年末,國內網民總數已經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數量的20%;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不少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開展電信詐騙,調查數據表明,2016年內,釣魚網站數量同比增長150.96%。在此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使用互聯網和手機的重要群體之一,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新的受騙群體。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山東農業大學5個學院學生進行隨機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73份,問卷有效率100%。同時,輔以文獻、資料、訪談、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
從了解程度看,大部分的同學認為自己“一般了解”;從應對方式看,62.79%的同學選擇“報警”;從個人信息注冊看,大部分同學還是有一定的防范性,填寫信息內容并不完全是真實信息;從受騙原因看(多選項),35.1%的同學認為原因在于“騙子手段不斷升級”,52.01%認為自己“社會經驗不足”,36.79%認為自己“防范意識不足”,15.86%認為相關管理“力度不夠”,還有14.8%的同學認為原因在于“網絡的不斷發展”。
大學生之所以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成為受到侵害的重點人群,原因主要在于大學生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容易受到誘惑、社會經驗缺乏、防騙教育尚有欠缺,以及不法分子手法快速更新等。
如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會借“實名制”為由,不僅注冊之時以手機驗證碼作為驗證,還往往要求用戶提供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個人關鍵信息。真實信息泄露后,不法分子往往能夠相對容易地獲得受害人的信任,為后續實施詐騙行為創造有利條件。
近年來,“高薪兼職”、“中獎通知”等虛假信息在網絡上屢見不鮮,然而這卻成為了大學生上當相對較多詐騙類型。有的不法分子往往通過技術手段,偽造來電顯示號碼,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圈套來進行詐騙。
大學生涉世未深,不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面對陷阱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同時,大學生對互聯網和手機的依賴程度高,如此一來幾乎成為了不法分子侵害的“理想目標”。部分大學生對防詐騙教育往往不夠重視,認為網絡電信詐騙離自己比較遠、自己不可能上當受騙,過分高估自己的防范意識,對潛在風險認識不足。
目前,高校的防詐騙教育基本是通過開展講座等傳統形式開展,對學生吸引力不足。部分授課內容長期得不到有效更新,難以跟上互聯網的發展步伐,個別內容仍然以早期發生的案例進行講解,已經很難起到預防警示作用,甚至與實際情況脫節。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部分警示教育內容甚至不及學生通過媒體渠道獲得的知識,學生對警示教育逐漸失去興趣,不再重視。
一是要強化事前預防,探索建設電信網絡詐騙風險防范和排查機制,將防范電信詐騙教育納入學生日常教育中。依托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和安全排查工作,增加防范電信詐騙專項宣傳內容。二是創新宣傳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電子屏、宣傳欄等自有平臺,組織舉辦主題宣傳活動,編制并發放防網絡詐騙宣傳手冊和傳單,適時開展專題講座等集中宣傳,引導大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培養其識別、防范常見詐騙的能力。
結合日常管理教育,提升個人技能。輔導員通過開展“電信網絡詐騙”專題教育活動,特別是針對現代金融知識、網絡安全知識、個人信息知識和法律知識,重點做出部署安排,適時組織主題班會、主題講座,開展好專題知識宣講和教育,充分做好風險提示。二是提升相關技能,掌握相關知識。
一是充分調動學生自覺性。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上網習慣,不要隨意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不要存在僥幸心理,貪圖一時便宜。二是發揮學生干部、自律組織的管理和引導作用。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關注學生異常行為,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溝通交流,依靠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將一些可能發生的詐騙行為解決在萌芽狀態。
積極對接公安、司法、金融監管、金融企業、互聯網服務公司等外部機構。主動邀請公安部門、金融業內專家進行專題授課,講解電信詐騙知識、分享電信詐騙案例,提升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及時更新互聯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