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推動著祖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族團結對我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更關系到各民族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開展和加強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從一方面關系到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關系到校園和諧、師生團結。對維護民族團結、校園穩定、辦好民族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不同時期民族團結教育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目前,我國面對著社會轉型的大局面,維護民族團結,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以及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明顯,拉大了地區間的貧富差距。同時,部分地區表現出了不同民族因民族文化、飲食差異等所帶來的問題,從而衍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趕超了西方國家近二百年的工業革命進程,使得我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致使國外某些國家和勢力有所窺視,企圖以支持我國某些激進分子以達到破壞我國長治久安的社會局面。部分不法分子將“魔爪”伸進校園,民族分裂勢力和極端勢力向教育行業的滲透加劇,使大學生成為境外敵對勢力爭奪的目標和焦點,這都為我們加強大學生群體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藏區高等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系統性;教育教學及評價方法單一;教師數量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教材建設滯后。[1]“三股勢力”對新疆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嚴重影響著新疆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2]民族院校大學生族際交往以和諧為主,部分存在民族心理距離感。總之,大學生比較缺乏民族團結相關知識,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形式較為單一,未形成民族團結教育長效機制。
民族團結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活動與方式,傳播普及民族文化、民族知識,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培養民眾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和國家觀,最終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的各種活動的總稱。高校要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有機的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多種方法和途徑,但是民族高校的特殊環境和地位,決定了民族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用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理論作為指導方針。因為它向人們揭示了民族和民族問題的本質、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提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原則和途徑,指明了民族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方向,指引被壓迫民族走向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是爭取民族解放,促進民族發展,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的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因此,加強民族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民族團結教育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民族高校應當結合實際需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以國家認同、制度認同、法律意識、主體意識、社會公德等為內容,采用課堂灌輸、互聯網傳播、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方式和途徑,讓公民意識在民族高校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們不斷強化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增強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團結的關鍵。民族地區高校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基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民族地區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導,強化文化通識教育,多方位挖掘學科文化內涵,合理開發民族地區優秀文化資源,從而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文化自信。
健全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系統,構建民族團結教育的長效機制在民族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中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在做好“四個在一起”“五個認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教育等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教材編寫,完善教學目標考核體系,建立監督評價反饋機制,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社團社區組織、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及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健全民族團結教育體系及長效機制,確保民族團結教育永續發展。
在新形勢下,民族團結教育顯得刻不容緩,歷史和現實證明,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依、希望所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民族院校努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才能使各族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力量、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