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健全性格以及生存競爭能力等都具有重要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之后突然出現厭倦學習、悲觀厭世、仇視社會等心理問題,嚴重危害了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受社會環境、原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因此,加強原生家庭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力度,從改善大學生原生家庭教育觀念等多途徑來降低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幾率。
原生家庭可以簡單理解為大學生從出生到進入大學校園之前的一直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是大學生首先進行情感體驗和培養情感表達習慣的重要場所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行為處事原則、人生價值觀、審美觀等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此外,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永久性、潛移默化的特點。幾乎所有出現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原生家庭都有一定的缺陷或者不足之處。
(1)原生家庭生活氛圍。輕松和諧的原生家庭生活氛圍會增強大學生對原生家庭的歸屬感和依賴性,進而對大學生健全性格的塑造以及人生態度的形成產生促進作用,反之,大學生原生家庭經常爭吵不休、強制專制又或者冷漠自私,會加劇大學生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緒,久而久之導致大學生出現輕生、極端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2)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方式。父母是與大學生關系最為親密的人,是滿足大學生身心發育基本需求的關鍵人員。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子女獲取安全感和感受愛意的主要途徑。當父母關心子女,時時刻刻都會子女著想時,子女大多會成為充滿愛心的人。當父母對子女漠不關心或者重男輕女時,子女可能會對父母產生仇視心理,甚至部分子女還會因父母的歧視而出現心理陰影或者心理扭曲等心理疾病。
(3)父母的性格。大學生小時候對父母的依賴性特別強,經常會在無意識之中模仿父母的說話習慣或者做事方式,許多父母并沒有正視自己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巨大影響力,經常肆意詆毀他人或者破口大罵,與父母長時間相處的孩子身上極有可能留下父母性格的印記,導致孩子性格與父母性格具有加強的相似性。
(4)父母的感情。父母婚姻的幸福指數是影響大學生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父母感情深受、相敬如賓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會更加親密,對孩子戀愛觀、家庭觀都具有積極引導作用,當父母感情破裂、相互辱罵對方又或者父母離異,孩子會對婚姻家庭產生恐懼抵觸心理。
(5)父母教育觀念。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模式可以大致歸納為放任不管、寵愛溺愛、嚴厲管教等不同的類型,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過松過緊都會傷害子女的心理健康。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原生家庭的關聯性。大學生輔導員可以通過完善大學生檔案信息等方式來初步了解大學生原生家庭現狀,通過仔細觀察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狀況等方式來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大學生輔導員還應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并通過家長來了解大學生暑假或者寒假在家中的表現,提高大學生輔導員與大學生家長之間溝通交流的頻率。大學生輔導員可以和家長一起制定針對少數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2)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和持續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從外在到內在、從表象到本質的原則,主動尋找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外在原因和內在原因,并以此為基礎來調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比如,對于因失戀出現的心理問題與父母感情淡漠導致心理問題的解決方式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3)提高大學生緩解壓力的能力。高校應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自身的獨特性,通過暗示法、情緒療法等方式來幫助大學生充實生活學習的信心,引導大學生正視原生家庭存在的各種問題,正確看待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與別樣的關心方式等,從而促使大學生徹底突破不完美原生家庭的枷鎖。
重視大學生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對提高大學生社會生存能力以及消除潛在危害社會安全的因素都具有積極影響,從大學生原生家庭出發來了解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從而為徹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