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適應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選擇并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不僅是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可以讓高職畢業生自身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目前在校的高職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吧,在家庭中得到的鍛煉較少,自我意識較強,接受的教育也與普通高校學生存在差異。第一,獨生子女會得到家庭更多的寵愛,甚至是溺愛,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存在缺失,從小得不到適應能力的鍛煉,導致缺乏單獨做事的能力。第二,高職的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的多為職業教育,由于社會職業教育觀念存在的問題,學生學習習慣較差,獲得的知識面較窄,社會交往能力較差。第三,學生接觸社會教育機會較少,學生長期處在校園相對比較單一的環境中,對社會形勢的變化不能及時察覺,很難在短時期內跟上社會的發展形勢。以上的因素造成了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較差,也導致學生得不到全面的發展。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的職業教育目標也在不斷的更新,總體而言,就是要讓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在走上社會以后從事一定的社會生產勞動。根據職業教育的目標,高職學生走進校園開始,就應該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根據自身所學的專業有目標性的搜集市場對職業要求的技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學會不斷學習的能力,而且要有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在嚴峻的就業競爭壓力中脫穎而出。
高職的教育本身就偏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但是在這過程中需要將動手能力轉化成社會實際需求的職業技能。理論可以知道實踐,所以在學校中也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實踐打好基礎。目前,高職院校的實習場地基本較為完善,配備了較強的專業師資以及實訓器材,高職學生在學校里就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提高動手能力。改變以前那種理論學得很好,而動手能力卻一般的狀況。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接觸社會生產一線,高職院校積極探尋工學實踐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實習環節,讓學生盡早具備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實踐經驗。
隨著高校社團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社團作用尤其突出,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放下課本,積極參與社團活動,與各種人交往,可以學到許多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東西,幫助自己積累社會實踐能力,逐步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樣的經歷有利于將來步入職場后盡早適應職場新環境。參加社團活動還可以認識到來自各個專業甚至是各個學校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我們的交際圈子,這也給了大學生們更多的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大家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要知道,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職場上是非常重要的。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東西,學生能夠慢慢的開始了解學校,開始了解自己的專業。通過和陌生人溝通,學生能夠不害怕和陌生人溝通,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廣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都可以有機會參與,通過社會實踐可以是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從不同角度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能擴展他們的生活體驗,加快個人的社會化發展。前文提到過,高職學生大部分時間學習生活在比較單一的校園環境中,導致他們容易忽略來自社會的各方面壓力,嚴重脫離社會實際將阻礙學生走上社會的發展,也許一點點的不順利就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不能正確的面對社會的復雜性。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參加志愿者服務、勤工助學、社區共建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參加實踐活動,使實踐活動深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使社會實踐活動經常化。在實習過程中了解所學專業與現實接軌的契合程度,以便調整知識結構。這種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實現學以致用。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只有不斷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主動對接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立足。高校大學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要在學好自身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積極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形成全面的知識背景和強勢的專業實踐技能,切實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