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2016年參加江蘇旅游職業學院陳爽主持的江蘇省教改課題以來,筆者又認真研讀生態課堂理念,對照生態課堂教學診斷標準,以《雷雨》為例,反思課堂生態,著眼于教學過程,以學院文化教研室相關老師的評課為參照,將自我診斷與他者診斷相結合,寫作本文,進行五年制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的診斷與改進。
“診斷”原是醫學用語,這里指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活動通過既定標準進行觀察,搜集課堂信息,判斷篩選有價值信息并進行整理,根據有價值信息對課堂教學“是否達標”“如何達標”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提煉教學經驗,就是教學診斷了。
教學診斷主要包括主體的自我診斷、主體之外的他者診斷;診斷內容不僅僅是一節或一片段的診斷,更是教師不斷地分析、總結、反思、改進的一個持續過程,目標主要指向使自己得到進步。
首先,教學診斷可以引導教師內省,以生為本,根據課標、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案、安排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狀態的改善和教學效果的優化。其次,擁有自我反思意識的教師開展教學診斷,有益于自己、團隊的專業化提升。
這里,診斷的依據主要是教學預設與實際課堂生態、筆者的自我反思和同行專家的聽課評課。筆者將自我診斷與他者診斷相結合,立足自身的長足發展,反思《雷雨》的教學生態。
戲劇小舞臺,人生大世界。《雷雨》是中國現代作家曹禺的經典話劇,是一部曲折情節背后隱藏著的“人”的生命形態的偉大作品,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素養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促進學習、提升自己,筆者認真研讀生態課堂理念,以學院語文教師的評課為參照,采取“教學設計——課堂——反思——新的教學設計——新課堂……”的形式,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基礎上進行診斷與改進。本次教學診斷與改進主要從教學環節、學生主體性發揮、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創造力探究能力等五個方面進行。
《雷雨》(節選)出自江蘇省職業教育文化課《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舞臺大社會”的第一篇,情節曲折,語言個性化,人物形象鮮明,是話劇典范之作。節選部分,周樸園與被自己始亂終棄的女傭及其子相見,是全劇的高潮之一。選段矛盾沖突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立體真實,臺詞內涵豐富。富有動作性的戲劇語言和人性的復雜性,以學生的閱歷,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在第一次《雷雨》教學時,筆者剛看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于是開篇便以這部電影導入,試圖由對《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雷雨》劇情的比較從而進入學習。然而一腔熱血在剛上課時就發生了“卡頓”——62.5%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并不熟悉,對《雷雨》情節相對也陌生。以未知引入另一個未知的內容,是一個失當的安排。
筆者立即反思加以調整,另一個平行班級的課堂教學中,改由話劇《雷雨》的傳播導入,恰逢時為2015年上半年,《雷雨》剛過了80周年紀念(2014年7月),具有可說性,并從文學體裁入手,將話劇這樣一種相對少見的體裁應時應景地介紹給學生,效果良好,是一種更加生態的做法。
語文教育應當承擔著培養學生“豐富自己、表達自己、尊重生命、尊重個體、合作共建的‘素質’”。對于人性的理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把握是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的過程中必要的一課。
《雷雨》節選部分賞析人物形象有難度,需要提前預讀全篇,并細讀尋找散落在對話中的只言片語,從而補全人物事件。
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問題:周樸園如何對待三個時期的侍萍、對侍萍是否真情。這是對學生文本對話、生命體驗的檢測。第一個問題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概括力,學生課前預習非常充分時可以獨立尋到脈絡。然而,實際課堂中根據學生閱讀情況以圈點閱讀為基礎,復述情節。
第二個問題,筆者以問題“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出于真心還是出于假意?”開展課堂小辯論。活動中對立雙方的學生互不相讓,你找一條理由、我說一條借口,越來越接近問題的預設!
《雷雨》中周樸園的人物形象是文章的重點難點所在,需要整合前后文,難度較高,不能一步登天。為解決這一重難點,筆者主要以品味人物語言、探究人物形象為中心,共安排六項活動,設計梯子,輔助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活動一,填字游戲,學案引導學生填寫“夫妻”(關系)相見不相親,父子(關系)相見不相認,初步把握了節選文本的劇情。
活動二,播放名家視頻,筆者在課前學案中分享了兩個版本的《雷雨》話劇表演,并組織學生進行投票,選出自己心儀的版本。在觀看中讓學生親近戲劇,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活動三,問題探討。設置兩個問題:(1)周樸園如何對待三個不同時期的魯侍萍;(2)周樸園對魯侍萍是真心還是假意,在對話文本、品讀臺詞、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認識周樸園自私、冷酷、虛偽的個性。
前三個活動引導學生從“夫妻”沖突分析周樸園,活動四分角演讀,然后讓學生探討周樸園如何對待自己的兒子魯大海,則是從“父子”沖突的角度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周樸園冷酷、貪婪、兇殘的本性。
活動五,撰寫周樸園簡歷;活動六,學生分組制作魯侍萍、魯大海人物名片,并進行交換,意在小組合作分析人物,并融入社交禮儀。然而實際操作中發現活動五、六如雞肋,化整為散,反成語文課的題外之意。在后來的課堂教學中修改為簡要復述、創造性地復述周樸園人物形象,效果更佳。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課堂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一堂高效率的課應當有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否則師生關系依然容易流于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雷雨》(節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化為男女角色的分演者,在教師的細節提示中再現場景,在了解前情后探究文本,閱讀揣摩人物語言的潛臺詞,效果良好;復述部分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生生就周樸園的真情與否辯論,效果良好。《滿城盡帶黃金甲》導入失敗,制作簡歷、交換名片卻生硬。
課堂里可以充滿歡樂、友誼、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敵意。師生互動的形態是多樣的、變化的,教師在其中既是導演,也是演員。
真正的大學應當在每個靈魂里,允許獨立思考、自由表達。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5后、00后學生更是如此。“生態的課堂”突出生本理論,提倡生生之間、生師之間的自主合作探究,崇尚研究性、創造性學習。
然而五年制高職語文的實際課堂變數大,需要教師高度的智慧與充分的準備。學生閱讀往往不夠扎實,筆者能力不足,不敢隨意挑戰,因而《雷雨》的課堂生態對學生創造力、探究力挖掘不夠,存在爭鳴不夠、人物探析不深入的問題。
生態課堂是符合教學主體生理特征和教學規律的課堂形態,學生、教師、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評價和學習環境組成一個教學的生態系統,是學生學習成長、完善生命發展、提升生命質量的場所,同時也是教師專業發展,走向成熟的舞臺。
新時代,師生學習共同體日益形成,教師要加倍主動地去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要促使學生把學會思考視為第一要務,特別要重視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語文課堂也應當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每一節課都應當重視立德樹人,讓師生在一個充滿活力、生動活潑、奮發上進的學習共同體中求知、探索,才能形成優良學風,“師生共同體”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