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發展時間不長,所以在實施中發展不夠成熟,很多工作可能不到位也不夠細致,各種綜合性的問題使這一模式的發展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很多學校在學生的資助上只落實了經濟資助,但是對于育人的政策沒有得到落實。首先,貧困學生在學習上文化基礎明顯薄弱,總體上成績相對偏低,并且因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不好,使這部分學生社交也比較單一,大多數不善于和別人交往,綜合素質上表現偏低。在對這些學生進行資助時,注重經濟的資助,使精神發展和政策有些許矛盾和不平衡性,精神幫扶比物質幫扶更能提升一個人的能力,就好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次,存在矛盾的資助情況,使一部分接受資助的學生覺得得到這樣的資助是合乎情理,理所應當的,這樣從精神表現上就出現了更大的發展缺陷。
在大學生資助發展的政策宣傳力度上比較薄弱,無論是社會個體還是各種大型發展企業,對于大學生的資助教育政策,很少有人參與。可以說,國民在整體的社會教育投資上缺乏參與性,資助的模式比較單一,主要采用國家助學貸款和各種財政撥款的方式。我國在教育資金的投入有限,教育資助的法律法案也存在很大缺陷,使教育資助缺乏透明化管理,這樣的發展現狀,使這一政策在落實中的發展難以取得成效。
各大高校就資助育人政策,轉變思路和對策,有效開展各種大學生資助項目和育人活動,但是在總體上效果一般,項目雖然很多,但是沒有一定的整合性,學生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各種育人活動沒有有效的反饋手段,收效甚微。
教育資助是針對教育實現公平的一項重要措施,對于教育更加追求公平化,能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生資助育人的制度應該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使有困難的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資助,基本上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有發展的機會,緩解了教育發展和經濟條件之間存在的矛盾,這樣基本上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不高的學生因為缺乏資金支持導致輟學的問題;而且,教育更加趨向公平化,使學生利用知識實現自我價值,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社會貧富差距縮小,有利于貧困家庭減輕教育費用負擔。
資助完全無償,會使資助育人達不到政策的初衷,一味地進行經濟支持,會使大部分有困難的學生覺得理所應當得到資助,在學業和社會發展中缺乏進取精神,這樣就脫離了資助育人的發展目標。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權利的獲取同時伴隨著義務,對學生的資助方式向有償的方向發展,例如助學貸款和勤工儉學的方式。
因為資助政策涉及到我國各個經濟領域,政府、學校和銀行等諸多社會群體。因為這樣的發展狀況,所以資助育人的政策發展必須堅持系統化的發展原則,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劃分要有一定的制度和相關的流程[1]。
為了完善我國的資助育人政策,所以首先要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建立規范可行的認定過程,制定具有差異性的資助策略,實行民主化的評選方法和監督制度。在推行經濟資助政策的同時,大力發展學生精神建設,培養學生社會能力。
因為我國資助育人的政策發展種類較多,所以政府應該在政策上加大調控力度,完善資助育人政策的建設,將資助育人政策中涉及的各群體實現統一性的協調管理,為這一政策的發展,探討制定一定的實行規范,使政策切實起到資助困難學生和育人的目的。
為了防止學生在享受資助政策時產生精神懈怠,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上進心。學生在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幫助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從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培養,積極參加勤工儉學活動,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國家經濟資助。
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國家給學生更加優越的學習條件,實行更加公平化的教育,學生要深刻認識到,國家建設給予了學生這樣良好的發展環境。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時刻心懷感恩,立志成為對國家發展有貢獻的人[2]。
總的來說,大學生資助育人政策是教育制度不斷完善的體現,在沒有絕對公平的社會生活中,國家在教育事業的建設上實踐探索,力爭實現教育公平公正的發展。面對國家良好的政策,學生應該學會感恩,為了國家更好的發展,爭做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