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生處于青春期,是一個叛逆的時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加強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社會、學校各界的關懷,提前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干預,預防學生擺脫心理健康問題,實現校園環境和諧、穩定。
(1)價值觀問題。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是個非常復雜的環境,中職生的審美觀、價值觀、認知、辨別事物的能力還不成熟,在社會上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沒有及時有效的抵制,再加上社會對中職生有些偏見,使他們產生了很多叛逆心理和逆反行為,最終形成了偏激、錯誤的價值觀。
(2)家庭教育問題。孩子從小的生長環境尤為重要,如果一個家庭父母關系不和,或離異或雙亡,孩子從小缺失愛和溫暖,這就會使他們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傷害,嚴重的導致性格扭曲,個性偏激。不同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經濟管制各不相同:有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期盼值很高,可是卻沒有深入了解和觀察孩子的實際能力,興趣方向和心理狀態,只是一味的用命令、指責態度迫使孩子去學習,在沒有反抗能力、無可奈何的情緒下學習,產生了反感的不良心理反應;有的父母是把孩子視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過分的滿足孩子的需求,遇到困難和挫折,就上前呵護,溺愛,即便是在學校犯了錯誤,家長反倒責怪是老師的教育不當,這樣反而助長了孩子依賴、孤僻的不良心理;也有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學習不好后,失去信心,放任自流使孩子變得任性、驕橫,心里和行為不和諧發展。
(3)心理問題。中職生有一個普遍和常見的心理問題,那就是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方法不得當,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知的的能力也比較差,還有學習焦慮等情緒。
(4)情感問題。情緒是人們遇到事情產生的一種反應方式,中職生的內心是五彩斑斕、各有特色的,情緒體現出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復雜多變。他們的情感會使得他們情緒不穩定,然而情緒總控能力相對較差,社會性情感也比較冷漠,感情一旦受到挫折,且耐挫折力弱,就會使情感壓抑,情緒消極。
(5)個性問題。進入職校的學生,會有一種“落水者”的心態,會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人,會覺得自己活的很失敗,他們難以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個性面貌。從目前中職塑造的學生實際情況看出,部分學生已有了暴躁、狹隘、抑郁、敵對、偏執、孤僻、攻擊性的心理特征。
(6)人際問題。由于上了中職后,內心消極,不再去和過去熟悉的人聯絡,更不愿意去暴露自己是中職生的身份,卻出現了早早戀愛的現象,這會引發學生品德心理問題和性行為過錯等違紀現象,師生間缺少溝通,相互間沒有信任感,他們更愿意去選擇網上的“人機”溝通,長期如此,人際關系變得愈發冷漠,會產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用名人名言、校風校訓及各類櫥窗宣傳給學生帶來理性的思考,用生機盎然的校園環境和班級里的人文建設去觸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心理的教育和洗禮,無形中干預了學生的行為。
教師是高尚的職業,為人師表,要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在學生面前始終展示自己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并且協調好師生關系,來進一步干預學生的行為。
大多數家長沒有學習過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也沒有去專門看過如何教育的書籍,不懂得如何更好的、更科學的教育孩子,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告訴家長,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根據學生年齡,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干預了家長的心理行為也就進而干預了學生的心理行為。
應當開設心理健康課,它是把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融為一體的,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比如:回避法,當出現問題時,先選擇回避,這并不是逃避問題,而是不把當前矛盾再激化,等情緒都冷靜下來,再去解決問題;自慰法,遇到困境時,要會自我安慰,接受當前的事實,擺脫心理困境;升華法,都說壓力就是動力,可以把困難作為一種力量,去爭做強者,達到心理平衡;宣泄法,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都會用我們的意志強壓著我們的情緒,表面上強顏歡笑,內心卻已苦不堪言,甚至波濤洶涌,這樣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當中,也會危害到自己身體健康,那我們就把它宣泄出來,把心中的煩惱和不愉快的事情給自己信任的人傾訴出來,舒緩自己的情緒,這樣才有利于心理調節。
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每個學校都應該重視起來,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滲透在學校的每一項工作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型的心理教育網格化,學校還應配備一到兩名心理咨詢教師,長期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先進的專業技能,也有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思想品德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