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勇
摘 要:站在教師的角度,教學設計是貫徹落實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原則和方法,但是課程標準所有的要求只是教師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教學參考書上的內容也不能生搬硬套。教學設計立足于現實學情,但又要高于學情;來源于課程資源(課本),又要高于課程資源(課本)。所以教學設計不是對知識的重復,而是教師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即教師在限定的教學時間內,追求課堂活動的有效、生動和完整,以提高教學效率,目的就是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設計
下面筆者通過人教版Book VI Unit 2 Poems Reading的教學設計前后對比,反思教學實踐過程中,追求課堂活動最大效益的方法和收獲,方便更好地理解《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對教學設計的要求。
一、教學內容分析
以前的分析為:本單元以Poems為話題,從學生初次接觸詩歌一直談到詩歌創作的動機、有關詩歌的一些基本知識(包括詩歌的種類、風格)等。旨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的基本常識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Pre-reading部分首先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中英文詩歌并闡明理由;然后通過快速閱讀Reading部分內容填寫列表,區分詩歌種類。Reading部分是一篇介紹詩歌基礎知識的文章。文章從詩歌創作的動機、種類、特點及讀者對象等方面簡要介紹了五種不同風格、特色的詩歌。
現在的分析為:人教版英語教材選修六涉及的主題有藝術、詩歌、健康生活、全球變暖和自然災害,涉及話題符合學生認知和心理發展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人文素養。本案例選自Unit 2 Poems,從教材編排來看,延續了第一單元的主題——藝術,學生在學完第一單元的基礎上,再認識和了解詩歌相對比較容易。文中涉及詩歌的韻律、節奏,并介紹了幾種不同形式的英文詩歌。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寫作方法,學會賞析英文詩歌并初步嘗試詩歌創作。但由于閱讀材料共涉及五種、八首英文詩歌,信息量大,閱讀賞析任務重,所以課堂教學要有所側重。
差別在于現在關注單元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關注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注重賞析和教學的側重內容。
二、教學目標分析
以前,從三維目標出發,語言知識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類型、特征和話題背景下的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目標是在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準確朗讀和理解詩歌,掌握詩歌不同類型的欣賞方法。同時,能及時地完成相應的語言知識學習;情感目標是鼓勵學生通過學習后,能模仿寫作,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聲。
今天,語言能力目標:力圖借助聽、說、讀、寫、看等方式,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掌握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的特點,通過賞析英文詩歌,運用英文詩歌表達自己;學習能力目標:從賞析到創作,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通過小組合作潤色詩歌,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通過課外拓展閱讀,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文化意識目標:通過英文詩歌賞析,帶領學生領悟詩歌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加深學生對優秀文化的理解;通過中英詩歌對比,促使學生探究產生差異的深層原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包容性;思維品質目標:通過中英詩歌對比,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可見,當前我國處于文化“走出去”的關鍵期,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詩歌的翻譯在國外的接受程度不理想,通過展示唐詩的英譯,讓學生發現譯文的不足之處,從而增強學生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意識、責任感。
三、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以前,在Revision環節重點是通過漢語詩歌分別了解詩歌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隨后安排學生朗讀詩歌A to H,從中體會different human feelings,such as love,anger,sadness,broken heart,death,birth,homesickness and happiness,具體課堂活動表現為朗讀,初步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實現話題知識的學習目標。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也能激活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加強學生對相應語塊和詞塊的學習。在Skimming環節,學生完成基本的閱讀理解問題和相關的語言知識解釋,突出閱讀的步驟,實現閱讀的功能化學習。在Careful-reading獲取必要的信息是閱讀的一項微技能,通過閱讀策略可以讓學生及時完成相應的任務。在Post-reading環節,翻譯相應的句子,并將句子組成一篇小短文,加強理解和運用。雖然僅是來自課文的句子,但是通過Sentence-patterns的翻譯使學生基本能用英語介紹詩歌的類型,也可稱之為skill-based instruction。在最后的環節和Summary&Homework;中,Summary 是對一節課必不可少的總結,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有個整體的了解和鞏固。Homework的設計是對reading 的書面的輸出、課后的延續,使學生對這節課內容再次回顧和梳理,以鞏固所學的各項知識技能。
現在,將本節課教學環節分為四步:Warming up,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和Post reading,每個環節的設計均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導,使核心素養理念貫穿于整節課。但是,考慮到學生不熟悉英文詩歌這一話題,筆者首先帶領學生熟悉相關詞匯,掃除學生學習新話題的障礙。然后展示了一首學生熟悉的唐詩《相思》,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點以及人們進行詩歌創作的原因。因為學生對《相思》很熟悉,他們很快就意識到詩歌的獨特之處在于音美、意美和形美,這就為本節課賞析英文詩歌降低了難度。其次,引入一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英文詩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讓學生觀察總結英文詩歌的特點,并將兩首詩歌作對比,激發學生思考兩首詩歌情感表達方式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中英文化在表達情感方面的差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然后,筆者展示了《相思》的英譯文,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的漢語翻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其不足之處,并指出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問題之一便是譯文的接受程度不理想,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
在Fast reading環節,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和表達,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隸屬于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在Careful reading環節,細化思維導圖,使學生思維直觀化(圖2)。本單元的閱讀材料列舉了五種英語詩歌及其特點,這一特點特別適合使用思維導圖開展閱讀。該過程通過限時完成,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準確性。英語清單詩和五行詩結構相對簡單,特點鮮明,適合初學者模仿寫作。在對五種英文詩歌基本特征了解的基礎上,再重點賞析英語清單詩和五行詩,為下一步詩歌創作做鋪墊。在Post reading環節,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這樣,不僅能檢測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詩歌創作活動以填空形式開展,降低了難度,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詩歌創作中來。同時,讓學生回憶高一Book I學習過程中所完成的與friendship相關的練習(詩歌),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這一活動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內分享交流,對自己的詩歌進行潤色,最后以小組匯報形式分享。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
目前高中英語教材學生用書編寫立足單元話題,從Warming Up開始,話題的基礎資源——語篇的編寫由Pre-reading,Reading和Comprehending三部分組成,語篇賦予語言學習以主題、情境和內容,并以其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信息,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因此,深入研讀語篇,對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合理組織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
那么,研讀語篇可以幫助教師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所傳遞的意義,依據語篇的主題意義、文體風格、語言特點和價值取向,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同時利用作者視角、寫作背景和時間等信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把語言學習與意義探究融為一體,實現深度學習。
這些就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要求,從英語課程內容的三大主題語境出發,關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單元教學目標要求圍繞主題引領的學習活動進行整體設計,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有所側重,避免脫離主題意義或碎片化的語言呈現方式。
參考文獻:
[1]陳燕.《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高中英語課堂實施策略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2]王永華.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新操作[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