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陽
摘 要:新課程理念倡導生本理念,切實突出學生主體學習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以學生的主體活動貫穿生物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以傳統教學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少而精”的課程理念,教師精講少講,才能有效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少而精理念;實施策略
在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一個新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少而精”,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標準編寫者的意圖,把“少而精”的理念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用它指導自己的教學,就成了廣大一線老師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一、老師少講,讓學生自主學習
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自主學習,首先老師要給學生創造能夠自主學習的條件。傳統高中生物教學模式下,教師是知識的傳輸者,教師的講解占用了課堂大量時間,學生只處于被動聽講的地位,機械地按教師的指令聽講與背誦,頭腦中很難產生問題意識,自主探究能力更無從談起。作為高中老師應該明白,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逐漸成熟,抽象概括能力也日臻完善,很多的生物概念和原理,雖然比較抽象,但是老師只要給他們時間,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能夠主動地去分析、探究,并得出正確的結論,老師沒有必要手把手地教。
在“生態系統的結構”一節的教學中,首先老師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播放各種生態系統的畫面,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什么是生態系統有一個最直接的認識。接下來,是對課堂主要內容的探究。比如,在探究生態系統的類型及范圍的時候,老師播放視頻,然后提出引路問題:生態系統最大的范圍是什么?提出問題后,把時間交給學生,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讓學生觀察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歸納,最后舉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這節課內容雖然非常繁雜,但是相對于整個高中生物學來說比較簡單。所以,課堂導入環節,老師并沒有過多地拓展延伸,而是利用圖片激發學生興趣,簡單明了地引出課堂內容。在課堂的主要環節,仍然堅持老師“少說話”學生“多討論”的原則,把時間交給學生,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條件。
二、課堂精煉,讓教學重點突出
高中生物教材每章每節里邊都包含了很多的生物概念、生物原理和生物規律,如果每節課老師都不分輕重、不分主次地把這些東西統統灌輸給學生,學生根本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教學效率可想而知。所以,老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把自己的教學精煉起來,讓每節課都重點突出,都有所側重。
在“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節的教學中,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有兩個,小分子物質和離子“跨膜運輸”的方式以及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明確了教學的重點,接下來,老師從教材中的三幅圖片“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示意圖”“主動運輸示意圖”“胞吞、胞吐教材插圖”入手,并且利用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能夠依據圖片解釋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胞吞、胞吐等概念。明確教學的重點,找準教學的方法,這是精煉課堂最大的特征。
這節課,涉及的教學內容是比較抽象的,如果老師不抓住重點,以點帶面,那么學生很難對課堂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并且充分利用教材圖片資源,還培養了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三、學生實踐,讓生物素養落地
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能夠為不斷發展的社會作貢獻。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沒有實踐活動的教學,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應用能力也無從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內化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老師應該依據生物學的特點,努力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只有這樣,培養學生生物素養的基本理念才不是假大空的論調,才能真實落地。
在“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一節的教學中,老師從尿毒癥患者的相關知識導入課堂,并且在上課之前,老師布置了作業,讓學生完成教材“調查”中“體溫的日變化規律”圖表,上課時學生交流討論。這樣,上課開始學生就已經明確了人體穩定內環境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明確了生物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這節內容還有一個重要的實驗——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對這個實驗,老師也應該多加重視,要從實驗材料準備開始,一直到實驗結果的匯報總結,都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
生物知識來自于生活,也必然為生活與社會服務。學生的實踐活動能使知識理解更深刻,所以生物教學應該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能夠以生活為背景學習生物,并且養成動手實踐的能力,是培養生物素養的開始。這節課的內容,從開始的導入,到后邊的實驗,老師都在努力與學生的生活接軌,都在努力培養學生實踐參與的習慣。
總之,“課程內容少而精”的理念是對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更深推廣,這個理念更進一步要求老師大膽摒棄陳舊的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并且更進一步地要求老師要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出發,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