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碧蘭
摘 要: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情感、意志、人際關系與教學效果之間有正相關。轉化后進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既要發(fā)展他們的認知能力,更要轉變他們在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心理
后進生主要特征是:在規(guī)定的時限之內,未能完成教育、教養(yǎng)與訓練等要求。而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是衡量優(yōu)生與后進生的主要尺度。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我發(fā)現學生學業(yè)落后除了認知原因外,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情感問題造成的,這類學生大都具有下列消極特征:(1)自我期望較低,學習信心不足,學習情緒低落。(2)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經常退縮,或放棄學習。(3)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很少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4)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很低。(5)對重復出現的錯誤熟視無睹,缺少改正錯誤的習慣和信心。在人際關系方面,通常與老師關系緊張,與父母難以溝通。有人認為轉化后進生就是對這些學生多補課,讓他們多做練習,其實他們完成常規(guī)的學習任務都有困難,反而又增加他們的學習量,只會適得其反。轉化后進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既要發(fā)展他們的認知能力,更要轉變他們在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改變對后進生的態(tài)度,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1.克服定型心理
有老師認為后進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布盧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傾向分布。得出結論是95%的學生都有學好每一門學科的能力,這些學生的能力差異只不過是一種學習的速度差異,而不是智力差異。所以作為老師,不要把它歸因為學生沒有這個能力,而應多考慮教法、學法、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
2.拋棄厭煩心理
有些老師對待后進生和優(yōu)生的態(tài)度是有別的。成績落后,就認為他們樣樣落后,這樣只會導致學生產生對抗心理,實質上,后進生在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比一般的同學都要多,更需要老師的愛護。
3.從自身找原因
有句話“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老師常反思,我們把知識解析清楚了嗎?我們用的教學方法適合他們嗎?我們在他們有困難時給予的幫助足夠嗎?我們的言行有否傷害了他們的人格或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師生關系就會出現轉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轉化他們的前提。
二、重塑后進生的自信心
后進生由于學業(yè)成績差,每考一次試,自信心就受到一次打擊,沒有自信心,只會越學越差,越差就越沒信心,考慮到學習后進生很多都喜歡運動、唱歌跳舞,老師可以大膽地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非學業(yè)集體活動,通過提供給他們施展才智的機會,幫助他們發(fā)揮自己的愛好特長,改變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縮小他們與優(yōu)等生的心理差距。
三、爭取家長的共同配合
后進生的產生,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長教育失誤,這些家長一種是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一種是過分溺愛,一味袒護。這樣一來,助長了孩子的不良因素的發(fā)展,對這些家長,老師要和他們講清利害關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取得他們的配合。還有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孩子成績退步,就打罵挖苦,嚴而無理,嚴重傷害孩子的心靈,對這些家長我向他們多講學生的優(yōu)點,有一點點的進步都大張旗鼓地向家長匯報,既提高家長的信心,也提高學生的信心。
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生活是漫長而艱苦的,僅靠興趣是不夠的,必須形成長遠而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在學習中,學生很容易學會他們想學的東西,但很難學會不想學的東西,有效的教學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性。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
為了扭轉他們,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人才市場進行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和需求……從中體會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動力。我還采用了以下措施:
1.運用“控制點”理論
“外控論”認為人們的行為結果受外部力量如運氣、命運、機會等因素控制,自己無能為力;“內控論”認為個體行為結果受自己的能力、素質、技能等內部因素所確定。“控制點”能決定學生對學習任務持接受還是拒絕的態(tài)度,能影響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克服困難、堅持到底。
2.運用“皮格馬列翁效應”
“皮格馬列翁效應”的實質是通過心理暗示來激發(fā)所暗示的人的潛能,使他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直到成功。我曾挑選了5位體育技能較好的學生,找出一些討論體育技能與智力發(fā)展成正相關的文章給他們看,說他們的智力很好……沒多久我發(fā)現這5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增,我見有效,又挑選了一些學生,如法炮制,最后這些學生的成績都有很大進步。
3.教學上以學生實際學習水平為依據
在教學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后進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比較弱。所以在講授概念、定理時,先從直觀、具體的事例入手,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出問題的實質,再把它上升到概念和定理。并且指導學生把學到的新知識與舊的相近的概念定理進行區(qū)分比較。設計問題和題目時,一般把一個問題拆分成幾個遞進的小問題,如果問題涉及舊知識,還會先和他們復習。練習、作業(yè)不能太多,更不能難,力爭每一道題都對學生有啟發(fā)作用。后進生的遺忘快,及時復習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戴海崎.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心理學原理淺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62-65.
[2]李建剛.素質教育研究與實施述要[J].當代教育科學,20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