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能量”是指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及情感。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推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改變,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突顯,新課程要求教學從知識傳授變為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形成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各種能力。歷史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教育的必修課,是中學德育工作組成部分。到底怎樣讓歷史課教學變的和諧幽默,使學生樂意接近和接受,并主動“愛”上歷史教學,這是每位歷史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教師作為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引導者,其也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著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心理健康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培養。教師所具備的良好思想認知、道德品格以及價值觀念不僅可以以身立教、授業解惑,同時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作用。所謂為人師表,不單單是在知識層面上給予學生理論的傳授。更是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與學生以誠相待,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正能量給予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從而在素質上和文化上實現全方位的人才培養。作為一名歷史科教師,教師還應該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在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做好專業課程的探究,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優化和創新自身的理論知識結構,拓展自身的知識視角,在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能緊隨教育改革的腳步,用宏觀的政治與經濟眼光,關注我國乃至世界的政治與經濟變革,并能夠擁有獨到的時事視角和政治觀念。在優化自身文化水平與知識結構的同時,也能有效鼓勵學生積極關注時政信息,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學習的積極,同時也能有效鼓勵學生搜集更多的歷史文化信息,拓展知識眼界。除此之外,作為歷史教師,正能量的傳播還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教師的個人魅力,加深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感和崇拜感,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教師,從而在根本上提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做好學生的榜樣工作,在根本上讓學生愛上歷史,提升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是歷史老師的責任。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此,作為歷史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開展分類教學,針對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愛好,結合當下的歷史課程內容,創新靈活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鼓勵學生熱愛歷史,積極學習歷史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積極將自身對于歷史課程的理解,強化學生對于現階段歷史課程內容的認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從歷史課程中學習到新的思想和知識理念,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學習目標。另外,在現階段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所學習的理論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緊密融合,讓學生學會用歷史課程的理論內容指導自身的生活,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從而才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內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還體現在學生民主學習氛圍的營造上,即進一步提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做到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讓學生學習獨立的學習,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關鍵。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單一,而對于歷史教師正能量的釋放也體現在積極創新和舉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活動的科學開展,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而教師通過組織教學活動,也可以進一步豐富歷史教學,首先,歷史教師要在做好對活動的精心設計,從學生認知能力、分組策略、目標設置、任務選擇到教學過程的設計與評估等都要進行全面設計,并事先讓學生準確地知道他要干什么。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給學生明確的指導,使他們明白自己的任務,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做好職責的有效分配,讓每位同學都能各司其職,深入融合到活動的角色中去,同時教師扼要及時根據教學活動所反饋的信息,整合教學資源,具有針對性的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明確學生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優化學生的隊伍,提升學生的隊伍。
現如今社會人才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強化教師的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還要積極提高對挫折教育的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信。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整體的學習效果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為了避免這種差異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要有意識開展一定的挫折教育,讓學生明確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也會由于坎坷和困難,只有樹立自信心,勇敢前行,勇于克服困難,才會讓自己鍛煉強悍的人格和心理素質。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這無論是對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還是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紅梅.西安市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生活狀態調查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1(1):56~58.
[2]張衛衛.論高中歷史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對教學的影響[J].高等理科教育,2015(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