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晗

【摘要】互聯網+金融模式是削減地區貧困的重要工具,在我國著力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扶貧項目發展的可持續性成為了世界各國切實改善民生要面對的關鍵問題。而電商扶貧這種方式也面臨著缺乏完整產業鏈與長期有效資金注入的問題。本文基于供應鏈金融與互聯網+資產證券化的視角來對電商扶貧中的產業整合與資金循環進行了分析,以長期發展為目標提出了可持續性的對策。
【關鍵詞】電商扶貧 供應鏈金融 互聯網+資產證券化 可持續性
一、扶貧項目的缺乏可持續性的問題
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16%。截至2017年底,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1],較2016年增加169.3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農村實物類產品網絡零售額782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1%,占農村網絡零售總額的62.9%[2]。
但這并不表示農村電商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問題和阻礙。從商務部提供的數據來看,雖然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從2014年達到1800億元之后逐年遞增,但是2017年的同比增長率卻從2016年的153.42%驟降到39.16%。這說明農村網絡零售額的增速正在減緩。農村電商發展需要面臨:首先,目前貧困地區電商發展依然存在產業規模小、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在部分地區合作社和電商企業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也發現了生產缺乏統一標準、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3]。其次,農村電商的發展過快卻沒有長期配合的資金鏈保證,許多地方的特色農產品供應量不足,使得農村電商在飛速發展之后會顯現出“產量短板”的問題。
二、對扶貧項目缺乏可持續性問題的分析
(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的電商發展目前面臨諸如:產業規模小,產品的供給量不足,產品質量難以保持穩定水平等問題。關于特色農產品的供應,市場需求方面的分析十分重要,但同時,統一區域內散落的同類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宣傳還需要統籌。第一,需要通過統籌來建立標準的生產流程、產品標準,規范化管理農戶的行為。第二,由于沒有整合而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鏈加之地處偏遠,貧困地區寄予希望的收成好、品質高的農產品并不能以合理的價格銷售出去,在批發集市上價格被壓得很低,這使得某些項目的發展不具備可持續性。
(二)沒有引入穩定的資金鏈
首先,許多農產品網店在農村電商發展初期享受了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紅利,但隨著涌入該行業的個體和地區越來越多,傳統品類的增長乏力。諸如在生鮮這樣的剛需市場中,產品需要被高頻次地復購,在進行加工、物流、倉儲時,農產品是具有時效性的,這就需要大量的周轉資金。沒有一個完整持續的資金循環對扶貧項目上下游各環節進行注資,缺乏健全的管理體系等因素都造成了已形成產業鏈的扶貧項目的發展不具備可持續性。其次,被統一整合的產業鏈對于資金的需求要遠遠大于單個的中小電商企業,因此借助于小貸、微貸的模式獲得的資金并不足以維持整個產業鏈的持續發展,而傳統資本市場當中的股票、債券等融資工具的發行都需要發行主體具備較高的資質,所以也很難訴諸于資本市場。再次,雖然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基本網絡搭建方面給各個貧困地區都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例如,提供產業性基金的投資和短期信貸,但很多貧困地區結合資本市場來促進產業發展的長期資金注入的循環機制仍尚未形成。
三、解決產業鏈、資金鏈問題的對策
(一)引入供應鏈金融解決產業鏈問題
針對電商助力農村貧困地區脫貧過程中遇到的缺乏可持續性的問題,從產業鏈和資金鏈協調發展的角度引入供應鏈金融模式,可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供應鏈金融是指銀行首先可以為其客戶(核心企業)提供諸如融資、其他結算及理財服務,同時這些客戶的供應商也可以得到及時收達貸款的便利服務;再次,客戶的分銷商也可以獲得預付款代付和存款融資服務[4]。它可從生產一開始的原材料采購環節就進行滲透,到中間產品及產成品的生產,再到最后借由網絡將產品輸送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中供應鏈金融都發揮著其作用。它將與產品制造相關的供應商、制造商,與產品銷售相關的銷售商和零售商及產品最終的使用者連接成為了一個完整的網絡鏈條,并為之提供可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該模式可將農村散落的、相同區域的同類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加工產業進行整合,并向各環節精準地發放貸款。整合的過程中將重塑生產流程、產品標準和農戶管理的規范,逐漸消除產業規模小、產品數量不足的問題,將更多偏遠貧困地區收成好、品質高的農產品統一整合后以更合理的價格銷售出去,促進該地區農產品可持續性生產。
(二)互聯網+資產證券化模式解決資金循環問題
為了提升產業扶貧的可持續性,互聯網+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模式可以提供長期資金。不同的金融機構對精準扶貧產業發揮的作用不同,如果能夠將這些差異化的作用相結合形成一個閉環,便能為扶貧產業提供一個全生命周期的網絡化金融服務。例如政策性金融機構通常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資金支持,產業基金則能夠在產業運行初期進行前期投資,商業銀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可為產業提供短期貸款,而該模式則可以為扶貧產業提供長期資金,從而促進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如何進行項目的資產證券化其實與其所屬產業的自身屬性相關。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從前期運行到銷售之間需要一定的時間。無論是家畜的養殖、糧食作物的種植還是花卉果蔬的培育都有一定的周期,農業合作社與電商企業一般會簽訂若干年的銷售合同,約定電商企業每年至少收購一定金額的農產品,這就形成了應收賬款,這時銀行可以將大量的這些預計能夠在未來產生穩定現金流的小額應收賬款集中起來,并形成資產組合并進行結構化設計,然后統一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5]。
該模式可利用數據、技術以及證券化產品的投資群體來進行對信用風險的防控。針對政府政策性“扶貧小貸”操作層面存在的由于貧困戶資產有限、信用欠佳、收益無保障而引起的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為發放機構帶來不容小覷的風險隱患,給發放貸款的主體單位帶來的資金積壓、壞賬風險和資金缺口,互聯網+資產證券化的銀行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多層次的風險預警和管理體系。該體系可加強外部增信,根據征信系統中的信用及行為數據對各農戶的還款能力及意愿進行較準確的評估,并采用網絡賬戶關停機制以提高客戶的違約成本,從源頭上控制信用風險。同時還可以通過注入資產的信用等級和離散度來控制信貸資產從而保證資產池質量。并通過增加線上項目的信息披露對內外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強風控人員與投資者的交流,借助廣大的投資者來發現潛在的風險點。
參考文獻
[1]商務部、映潮科技(農村大數據中心).2017年全國農村電子商務運行報告[R].電子商務研究中心.http://b2b.toocle.com/detail--6435911.html.
[2]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6-2017)[R].電子商務研究中心.http://b2b.toocle.com/detail-- 6419058.html.
[3]劉國信.農村電商繁榮背后有隱憂[J].農家顧問,2016(12):35-36.
[4]宋華.供應鏈金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張琦.精準扶貧,資產證券化可堪大用[N].英大金融,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