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楓
摘 要: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之一。教師要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要精心設計問題,認真組織互動,使學生在不斷的對話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要大膽啟發(fā)學生想象,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領悟文本揭示的深刻哲理,從而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松,使閱讀教學變得有趣、高效。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情感體驗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之一。然而一些語文課堂死氣沉沉,教師照本宣科,導致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缺乏興趣,效率低下。究其原因與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很大的關系。語文教材中大多數(shù)閱讀文本都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要以引導學生情感體驗助燃閱讀教學,使閱讀變得生動、高效。
一、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
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產(chǎn)生探究的樂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推動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感染學生,以情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的關鍵是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感要素,變課文情境為學生的“我情我境”,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既學到知識,又提高感受事物的能力,加深對人生的感悟。
例如在《社戲》一文教學中,筆者首先播放歌曲《童年》,輕快的旋律把學生帶入童年的美好回憶中,讓他們回憶自己童年中遇到的種種經(jīng)歷和疑惑;其次請學生分享自己最難忘的童年經(jīng)歷,并說說為什么令自己難忘;最后用充滿感情的話語導入: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童年是彎彎的船,載我徜徉在故鄉(xiāng)的小河……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溫馨。今天我們學習《社戲》,看看魯迅的童年是怎樣的美好快樂。這樣通過音樂和語言激發(fā)學生情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回憶童年生活中融入文本。筆者在創(chuàng)設與朱自清的寫景名篇《春》相符的情境時,充分考慮到這篇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情感強烈貫穿全篇,以朗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感情。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效的讀既能讀出意思,又能讀出情感。事實的確如此,名家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如臨其境,在聲覺沉醉中初步感受作者筆下春天的美和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接著學生分段自由朗讀,要求每讀完一段后用“我看到了……的春天”句式說話。學生發(fā)言后,請他們帶著游春的喜悅朗讀課文的“繪春”部分,最后讓朗讀功底扎實的學生讀“贊春”部分,要求:用贊美和驚喜的語氣讀第八段,帶著贊美和欣賞讀第九段,用更歡快的語氣讀最后一段。這樣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走入作者所描寫的生意盎然的春天。
二、組織師生互動,體驗人物情感。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同的學生對同一文本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引導,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本,在主動積極的互動對話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獲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孔乙己》時,筆者把自主閱讀和互動對話作為主要學習手段,通過合作探究、辯論等形式實現(xiàn)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目標。具體做法:先把全班分成十二個學習小組,小組同學一起探究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孔乙己性格中有哪些矛盾表現(xiàn);二是孔乙己為什么只與小伙計交談?短衣幫和掌柜為什么經(jīng)常笑他?三是課文從哪些方面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然后進行課堂辯論,辯題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主因是自身原因還是社會原因”,正方認為孔乙己好吃懶做、迂腐麻木是造成他悲慘遭遇的主要原因;反方則認為是罪惡的科舉制度和麻木冷酷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通過辯論,學生充分掌握了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也基本理解了小說的主題,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對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又如《背影》一文,筆者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和自我體驗中感悟細節(jié)描寫背后的深沉情感。筆者將賞析重點段落作為第一課時的重點,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逐層展開,引導學生從作者獨特的描寫角度感受父愛的深沉。首先讓學生抓住文眼“難忘”,直接切入重點段落第六段。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賞析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然后提問:作者平時也經(jīng)常看到父親的背影,為何這次最難忘?再請同學圈出父親買橘回來后的動作,進行換位思考,體會“一股腦兒放”、“撲撲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等短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學生在這些有指向問題的引領下,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跟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對作品有深刻的領悟。
三、引導學生品味,理解作者情感。
詩詞的理解和賞析是初中閱讀教學的難點。詩詞是抒情的語言藝術(shù),準確理解和賞析詩詞的關鍵在于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感情。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詩詞中的意象或關鍵詞,并反復揣摩、體味,從而由表及里地進入詩詞所營造的深遠意境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體驗。
例如筆者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讓學生先說說前三句寫了哪幾樣景物,這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然后請學生思考:這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圖景表現(xiàn)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最后讓學生找出曲中哪個詞語點明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彷徨悲苦的情懷。這樣學生在抓住九個牽連著作者那份羈旅愁思的意象的基礎上,眼前再現(xiàn)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歸宿在何方的畫面,詩人的無限愁思也自然寓于圖景中。又如在學習李煜的《相見歡》上闋時,筆者讓學生抓住“寂寞”“鎖”仔細揣摩,寂寞的到底是梧桐樹還是獨上西樓的人,被鎖的是清秋還是人?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渲染出一種怎樣的意境?再如表現(xiàn)了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被幽囚后內(nèi)心怎樣的感情?學習毛澤東的《詠梅》詞時,引導學生根據(jù)“俏”“不爭”“笑”這三個詞分析梅的形象,體味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盛開的美麗英姿和堅強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理解詩人賦予梅花堅強、冷靜、莊嚴、深邃、豪放而又樂觀的精神品格。詩詞中具體的物象往往是理解賞析詩詞的突破口,在理解詩詞所描寫的具體物象或關鍵詞的基礎上,通過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詩詞的題目,再現(xiàn)作者所營造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融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活躍學生想象,深化閱讀情感。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作者在字里行間留下的想象空間,挖掘文中的藝術(shù)空白,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在有限的課堂里拓展無限的想象,獲得對作品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領悟文本揭示的人生哲理。
例如《父母的心》這篇文章寫了貧窮的夫婦三次送孩子最終把孩子要回來的故事,細膩地展現(xiàn)了他們在面對金錢和親情選擇時內(nèi)心的矛盾、掙扎和痛苦,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孩子的崇高愛心。筆者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語,根據(jù)文本進行想象訓練體會人物心理和作者感情。先請學生找出文中細膩表達了不舍之情的詞語,然后讓學生帶著感情讀這些詞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難割難舍”體會人物的不舍。然后提問學生:“你讀‘難割難舍這個詞時有什么感覺?”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讓學生想象自己手、腳等被利器割傷的感覺。最后總結(jié):“痛,非常痛,這就是難割難舍。你割的是手指,而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割的是心。我們的腦中似乎能看到這樣一幅幅送別的畫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描述一下這個畫面。”這時學生都有感而發(fā),描述得生動形象,最后誦讀也能讀得熱血沸騰,甚至哽咽,學生的感情得到深化。再如泰格特的小小說《窗》,筆者在設計這篇文章的學案時,把除了最后一段的內(nèi)容都打印下來,并讓學生在不看課文的情況下發(fā)揮想象,給文章補充結(jié)局。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大部分人都描繪了不靠窗病人看到了怎樣的美景。這時筆者出示了它的結(jié)尾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再讓學生思考自己寫的結(jié)局和作者的結(jié)局哪個好,好在哪里?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既能體會課文結(jié)局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能感受作者對人性中惡的一面的深刻批判。活躍的想象力使學生在充分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充實進去,既升華審美情操,又凈化年輕心靈。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語文閱讀教學更應如此。教師要巧妙創(chuàng)設富有感染力的情境,精心設計閱讀問題,認真組織師生互動,大膽啟發(fā)學生想象,才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對文本進行有創(chuàng)造、有個性的閱讀,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輕松。
參考文獻:
[1]楊成本.語文教育心理學[J].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