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 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又是維護、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重要主體。筆者結合工作環境,重點從“文化自信的內涵”、“文化自信的底氣”、“將文化自信根植于高職院校的有效途徑”三方面,對如何將文化自信根植于高職院校展開探析。
關鍵詞: 文化自信 高職院校 根植途徑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代大學生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又是維護、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重要主體。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技能勞動者的重任,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以培養公民為己任,以培育社會精英為理想。具備人文情懷、重視文化積淀是高職院校提升競爭力所必需的。培養兼具專業素養、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與精英,是高職院校內涵提升、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華民族擁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二、“文化自信”的底氣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氣。文化自信的底氣和文化自信是一體兩面。高度的文化自信,表明我們文化底氣十足;文化底氣越足,越強化我們對文化自信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沒有底氣,文化自信是空谷回音的自我呼喊;沒有文化自信,文化底氣是鏡花水月似有實無。要強化文化自信,一定要弄清自信的底氣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三大方面內容: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給予中華兒女充足的文化自信底氣。其中,中華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氣之根,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是自信底氣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成就是文化自信底氣的基礎。
三、高職院校的文化自信建設
1.加強黨的領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高職院校應通過各種方式、渠道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狀況,通過開展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活動,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例如:重視提高師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將坐下來和走出去學習相結合,根據工作實際開展好每月的“主題黨日”活動,利用“黨員奉獻日”活動載體深入聯系群眾,通過支部書記講黨課、觀影、知識競賽、學習體會、研討、課題等方式大力弘揚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將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師生對革命文化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模式,時時處處都是育人場所,構筑師生精神家園;組織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培養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民族復興意識,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等。
2.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開發。
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志,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的愛國情操,“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天下大同”的人類情懷,“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合”的美好理想,“和而不同”的方法途徑、“協和萬邦”的目標追求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大學語文》作為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核心素養、營造大學文化氛圍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思想文化和文化精神,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語文課堂便是主陣地,其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3.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高職院校必須肩負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歷史使命。高職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應該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引大道、啟大智。以《建筑學》這門課程為例,專業課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給學生們列舉一些中國的著名建筑,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筑,分享一些建筑大師的理想信念、愛國故事;或者充分利用每一節專業課前或課程結尾,老師們精心準備融入思政元素的幾句話、幾張PPT或小視頻,無須占用太多時間,無須喧賓奪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變化在師生中潛移默化。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說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起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等。
當然,高職院校只有重視對教師的文化熏陶,使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和強烈的愛國情懷,他們在課堂上才能傳播正能量,才會受到學生敬重,才能教育、感染和影響學生。
4.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按照“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奮斗目標,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代潮流。在“一帶一路”視域下,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職業教育的優勢和特色,通過選派師生出國支教、學習交流的形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同時,在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也增強了師生的文化自信。另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職業培訓的方式引入國外人才,在國際社會服務中傳授中國技藝,講好中國好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讓中華文化被帶入世界。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既踐行文化自信,努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傳播過程中又增強高職院校師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任姍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N].人民日報,2017-10-24.
[2]楊學前.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N].海南日報,2018-5-16.
[3]馬成榮.新時代高職院校辦學育人新作為[N].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
[4]張遠新.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有關論述[J].蘭州學刊,2016(10):27-36.
[5]段海超.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方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47-50.
[6]朱永民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7]周利娟.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與培育路徑探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0(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