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生
摘 要:當今時代,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技術性優勢日益凸顯,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本文針對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作用、當前農業信息化存在問題及具體實踐策略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前言
只有將信息技術合理應用于農業發展中,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才能加快推進農業的信息化步伐。因此,必須全面細致分析當前農業信息化所面臨的挑戰,采取切實有效的優化策略,以此來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業信息化依托于先進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各方面工作水平,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為:
(1)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農業信息化建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自動化水平,不僅大幅降低農民的勞作強度,還能解放一部分勞動力。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2)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農業信息化建設能夠實現對市場信息的實時收集與分析,從而明確各類農產品的銷售情況,有效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規模。
(3)強化農民的市場理念,降低經營風險。從本質來講農業其實是一種風險性較高的行業,因為影響因素諸多,如各類突發自然災害及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一方面,提高對病蟲害的防治水平,通過科學施加配方肥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另一方面,農民信息獲取更加便捷,根據當前市場的實際需求,明確各類農產品的供求狀況,制定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方針戰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將農業經營風險降到最低。
(4)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實力。在農業生產中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能夠種植出更加優質、高產的農產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了保障,進而促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1]。
2.基于農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發展具體實踐策略
2.1應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支持力度
為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對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必須充分發揮我國政府職能,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具體表現為:一是為了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意識到國家對于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視。針對農業發展問題制定政策過程中,應確保相應政策能夠向農業信息化方向傾斜,以此來增強農民開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決心與信心。二是還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確保農業信息化建設有著充足的資金支持。要求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項目能夠及時得到資金的支持。三是應實現投資渠道的多樣化,拓展資金的來源渠道,有效匯集民間資本,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添磚加瓦。四是,政府還應加大技術支持力度,積極推動先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為農村信息技術的推廣鋪平道路。
2.2多方位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首先,應構建網絡化信息平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呈現地域性特征。為了方便管理,應在保持各地區農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實現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統一管理。因此需要構建覆蓋范圍廣的龐大網絡系統,設置相應的系統處理平臺,該平臺能夠及時匯集各地區的農業發展信息,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方便明確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如此一來,能夠制定出更加科學完善的農業發展方案。其次,整合多項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信息綜合化水平。具體來講就是充分利用各類信息技術優勢,并根據農業信息化的實際需要進行整合與優化,實現信息技術與農業科技的融合。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具體融合例子如將遙感技術、激光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如遙感飛機來播撒農藥。或是將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等信息技術融合。通過技術的有效融合,轉變傳統單一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經營水平的提升。最后,實現信息技術的全程化運用。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不應局限于某一領域或是某一環節,而是應深化到農業發展的全過程。重視農業生產與農業經營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應加強信息技術科研單位與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聯系,為科研成果的順利研發提供事實依據。通過信息技術的全程化運用,能夠提高我國農業發展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2.3探索農業信息化全新模式
依托于農業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具體表現為:
(1)經濟功能型:此種模式的農業信息化,主要特征就是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及農產品市場的優勢,以農業管理信息平臺為媒介,為周邊農民提供各類服務。經濟功能型模式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比較適用于中小型城市。主要是因為中小型城市,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較容易實現規模化的農業生產。
(2)綜合示范型:該模式更適用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優化各類資源,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實現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水平的提升,從而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3)生態觀光型:這是農業領域的一大創新之舉,以生態和觀光為基本理念,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生態觀光型農業模式。優點在于能夠充分發揮區域農業的生態優勢,通過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實現區域農業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該模式的出現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理念,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還能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2]。
2.4加強對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
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的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需充分調動人才的主觀能性,為農業信息化助力。因此必須重視對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具體需要做到:一是轉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因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對于農業信息化的認識不夠。因此必須積極開展農業信息化的推廣和普及工作,確保將信息技術滲透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二是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相關農業部門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并落到實處,確保各類農業信息化知識與技能得到有效傳播。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技講座、知識培訓等活動,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的信息化素質水平。三是組建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具備高水平的農業信息技術。同時,還應重視對基層干部的培養,使其能夠扎根于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對于農業及信息技術做到全面的了解,發揮帶頭人的領導作用,指導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與經營活動。
3.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關乎到國家發展的根基。先進信息技術與網絡的不斷普及,轉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因此必須大力支持農業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實施全新的農業信息化模式,重視人才的培養,為農業經濟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李丹霞.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經濟發展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8):29.
[2]許丹丹.農業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發揮發展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