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貴
摘 要: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物理中很多知識都與自然現象、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最常見的生活用品為教學工具輔助教學,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關鍵詞:生活物品;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電學與熱學是教材的重難點,也是與學生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部分。本文將基于此部分內容,對如何借助生活用品優化物理課堂教學進行簡要闡述。
一、借助生活用品展示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受課堂教學時間及教學資料的限制,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成為實驗教學的主要形式。然而,如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材內容,“原封不動”機械照搬、照做,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對物理實驗進行創新,別出心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常見的“摩擦起電”實驗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使用“小”物體進行演示,如紙屑、頭發絲、泡沫塑料粒等等。這樣不斷重復使用的實驗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好奇心,還會在潛意識中給學生造成一定的“誤解”,即摩擦起電僅能吸引“細小”的物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用的紙杯對物理實驗進行創新。當紙杯靜止時,教師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或者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慢慢靠近側放的紙杯的側面,引導學生對紙杯的靜止狀態及其與帶電棒的距離進行觀察,當帶電棒與紙杯有一定的距離時,紙杯會“跟隨”帶電幫的運動,甚至會受到帶電棒的吸引而在桌面上滾動起來。這個實驗用“紙杯”代替了常見的“紙屑”,不僅實現了對物理實驗的創新,還會將學生的注意力由之前的“小物體”轉移到較大物體之上,進而在強烈的意識對比中,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帶電體的性質。
二、借助生活用品制作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精神及探索意識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從而在實踐中認識物理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在熱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日常食用品,鹽、水和花生米進行實驗,在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留心生活,善用已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良好學習態度。如,通過加熱鹽和水,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物體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會不同。在實驗中,學生在兩個燒杯中分別放入相同分量的花生米,用酒精燈同時加熱,分別用木棒進行攪拌。一個燒杯中只加水,另一個燒杯中加了一部分鹽。在相同的時間后,分別對兩個燒杯中的花生米進行品嘗,從而發現加鹽的燒杯內的花生米的熟度要高于另一個燒杯內的花生米。通過實驗,學生清晰地了解到在加熱時間相同的條件下,由于鹽的比熱容小,溫度升高的快,所以其中的花生米受熱容易,容易煮熟;而水的比熱容大,溫度升高的慢,所以其中的花生米相對較生,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物理的探索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養成用科學知識思考、探索生活的意識,為有效的物理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三、借助生活用品導入新課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
除了借助生活物品進行物理課堂物理實驗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物品創設一定的課堂導入情境,在課堂開始階段,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做好鋪墊。
以電阻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清楚掌握電阻與電流的關系,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熟知的生活用品進行實驗。例如,教師可以用書本搭建一個簡單的一個“巷子”,用一排橡皮當作“軍隊”,進而引導學生對“電阻”與“電流”的關系進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邊變換“巷子”的長度,邊設疑問:“相同情況下,如果巷子越長,對軍隊的阻礙是越大還是越小?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導體長度增強,對電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同樣,還可以改變“巷子”的寬度,進行問答,相同情況下,如果巷子變寬,對軍隊的阻礙是越大還是越???如此,導體變寬,電流會有什么變化呢?當然,還可以假設“巷子”里面突然出現不明大火等等,進而引導學生對導體的長度、寬度、溫度等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進行類別學習,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簡化教學難度,激發學生對新課的好奇心。
總之,借助學生熟知的生活用品進行物理教學,使得教學知識由繁變簡,深入淺出,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還可以在整個創新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利用物理知識借助生活難題、解釋生活現象的意識,進而實現對其科學實驗態度及探索意識的培養,促進初中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英霞.淺談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開展[J].學周刊,2018(6).
[2]黎智強.淺談高中物理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