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教育,首先是人學!”教師面對的是嗷嗷待哺、求取知識之乳汁的學生,所以教師要理解學生與生俱來的求知渴望,要給學生品嘗知識、消化知識、回味知識的機會,讓課堂回歸自然,成為學生尋找悅目的知識、選擇賞心的知識、制作營養的知識的地方。換一個角度說,這樣的課堂可以稱之為智慧的課堂,智指的是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師要運用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法和手段,使他們有滋有味地學習,慧指的是教師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以及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等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要善于運用所教學科的特點,上出別具一格的美課。科學的學科特點是突出實驗的重要性和基礎性,因此如何利用實驗教學達到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學生學習的自主化、師生互動的有效化、教學過程的動態化等是本文所要闡述的主旨。
關鍵詞:智慧課堂;興趣;主動;探究
新時期的新的核心素養,從許多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如何上出一堂堂活色生香,使人興趣盎然,讓人回味無窮的課是永恒不變的主題。由此衍生出了許許多多能體現出這一主旨的課堂教學理論和模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其中之一。智慧的課是指能使學生體驗知識的探索過程,懂得所學知識的價值,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并且形成繼續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課。它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其基本特征體現在課堂的靈動性,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愉悅性、學生的主體性、課堂的高效性等諸多方面。它著重強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并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過程的展開以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為重,在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深化探究能力的同時,還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智慧的課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宗旨,以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的學習過程。下面我就從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利用實驗的探究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從而達到智慧課堂的目的,談一點粗淺的感悟。
一、 奇趣的實驗點亮智慧課堂的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怎樣培養學生的興趣,可以從加強科學學科與周圍世界、現實生活及現代科技的聯系入手,利用有趣的故事,新奇的自然現象,易引起錯覺的事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奇趣的實驗演示,生動幽默的語言來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沖動,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創新探索活動,在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例如在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一課時,首先出示一個電阻,請一位學生讀一讀它的阻值,隨后把它貼在黑板上,邊上標出阻值(如下圖),再出示一個電阻,其粗細與上一個相同,但長度要長些,貼在第一個電阻下面,先請學生猜一猜它的阻值,有的猜變大,有的猜變小,請一位學生讀一讀它的阻值,邊上標出阻值(如下圖)。拿出第三個電阻,與前兩個一樣粗但長度更長,貼在已有的兩個電阻下面,再請學生猜,學生這次學乖了,都往大了猜,同樣請一位學生讀一讀并邊上標出阻值(如圖)。出示第四個電阻,不僅比第一個更短,而且比第一個更細,但阻值是千歐以上,貼在第三個下面,有了前面三次的經驗,經驗告訴他們個兒越大電阻越大,大多數學生都往小了猜,同樣請學生讀一讀阻值并標出(如圖)。咦,這個第四個小不點的電阻怎么這么大,這與他們前面剛剛形成的認知產生了很大的沖突,喚醒了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欲望。出示最后一個電阻,粗細長度與第四個電阻一樣,貼在最下面,請學生繼續猜,學生本著前面四個電阻的阻值一個比一個大,毫無疑問,這個該更大了,同樣請學生讀一讀并標出阻值(如圖),當阻值被報出時學生沸騰了,啥?五個中電阻最小的一個,也不是個兒越小電阻越大,學生被徹底搞蒙了,變迷茫了,電阻的阻值你好神秘,你的大小到底是有什么決定的?這個問題成了他們迫切想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如圖)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的新課的教學中。總之,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上課了,才是學習的開始;下課了,學習也就結束了。另外,學生的學習欲望一旦被激發出來,那么接下來學生就會翹首盼望新的學習活動,同時在學習新知識時也不會感覺陌生。不難想象,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毅力、學習的能力咋會不強?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可以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喚醒他們的質疑意識,還可以挖掘出他們的學習潛能,從而獲得智慧課堂的效果。
二、 新奇的實驗點亮智慧課堂的心
教學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的認知活動與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活動有相似的規律。如果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活動是“原發現”過程,則學生的認知活動便是“再發現”過程。智慧的課的著眼點是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線,將科學家的原發現過程,從教育與教學的角度,進行必要的剪輯和編制,讓學生追根溯源,把他們帶至問題開始的地方,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再發現”過程,“準研究”過程。例如在上《摩擦力》一課時,首先提出問題:誰能用一個手指頭把一盒粉筆提起來?當學生聽到這個要求時,議論紛紛,迫不及待地動手實踐,大多數小組都把指尖放在盒底的中央,想方設法讓粉筆盒立在指尖上,可不管他們如何小心翼翼粉筆盒都很容易傾倒下來。即便用尺、筆找到盒底的中心點,難度也很大。(如圖一)也有的組是把粉筆盒(如圖二)所示放置,有時手心向上,有時手掌豎起,有時掌背朝上,力求找到最佳位置,還有的好不容易放穩了些,手稍一抖,眼看盒子要翻到,還像耍雜技一樣手隨盒動。學生討論后得出雖能提起來,但不穩定。教師適時點撥,你們的動作是提嗎?有的學生已提前預習過新課內容,就把書翻開來,仔細去鉆研“筷子提米”的實驗,要把手指伸入盒中,得先把一支粉筆取出,放哪跟手指好呢?把粉筆與手指對比一翻,伸入一個差不多粗細的手指,(如圖三)但是成功率不大,繼續實踐,終于找到最佳方案。最后每一組都提盒成功。最后讓學生分析怎樣做最能成功,為什么?有位前輩曾說過:知識如果沒有學習者的親身體驗與感悟,它們充其量只是些無活力的概念的堆砌,用不上也忘得快。只有經過學習者充分的內化活動,使之轉化為個性的知識,即成為學生個體的經驗、智慧和方法后,課本知識才能被激活,從而具有新的生命和價值。總之,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親自的探究活動,能夠準確地建立起知識體系,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真正做到寓教于樂,達到智慧課堂的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習的主動性,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取決于教師所上的課是否精彩。每一個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如同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所說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那樣也能夠找到一個支點,可以撬起整個課堂。所以,教師應該明白,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學習情境,更要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實踐,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科學的主動性,那么水到渠成,才能真正體現出智慧課堂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李霞霞.創設情境 激活課堂教學[J].學周刊·中旬刊,2015(07).
[2]尤琳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探析[J].資料大全,2017-7-17.
[3]葉寶金.語文智慧課堂的思考和實踐[J].資料大全,2016-11-2.
作者簡介:
何升,浙江省義烏市,浙江師范大學附屬義烏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