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東杰 王立軍
摘 要:德育是教育之本,人才的培養根本是德育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德育;素質教育;載體;讀書
德育是教育之本,人才的培養根本是德育教育。有人說: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我們看待一個學生的發展,絕不能只顧眼前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其終身發展的潛力,這契合了教育最樸素的哲學思想—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育這一“百年大計”從本質上要求我們首要任務是抓好德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文化這一概念的定義正如它的含義一樣高深莫測,難以三言兩語表述到位。但是,傳統文化,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筆者認為,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被廣泛接受的,傳承下來的,時至今日仍能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思想意識和實踐的總和。傳統文化為現代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和基礎。
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就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理念有機融合。在此進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也不是所謂的國學。必須擯棄那些封建的、奴性的、非理性的成分
儒家思想主張“忠、孝、仁、義、禮、智、信”。萬事忠字當頭,何為忠?在封建社會,臣事忠于君,所謂君讓臣亡,臣不敢不亡。這是我們當今教育里所倡導的嗎?這只能叫“愚忠”。這類封建的、奴性的思想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必須摒棄。
就我們普通善良的人來理解,仁,就是仁慈,善良;義,就是義氣,正義;禮,就是禮貌、文明;智,就是智慧,聰明;信,就是信用,誠實。概括說就是:“仁義道德”。
二、 傳統文化的傳承要適合教育的階段性特征
教育三歲前的孩子要遵循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無條件關懷和滿足。教育學前的孩子要采用儒家思想,正面教育熏陶,錘煉性格。教育入學的孩子要采用法家思想,立規矩,促習慣養成。英國哲學家查爾斯曾經說過,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一個人有好的習慣才會擁有好的性格。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好性格的形成也是日積月累的過程,這正是教育要完成的任務。好性格的評價標準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好性格主要包括勇敢、智慧、誠信、謙讓等方面。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我們的評價標準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立自強、自我約束成了新時期好性格的標準。下面就這兩個維度簡明分析一下。
首先是自立自強的精神。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智能去尋找;自強,更需要我們的毅力和反思。簡言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過分依賴他人。學生將來都是社會中的個體,自立自強是立足之本,是實現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其次是自我約束的能力。在這充滿誘惑的時代,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保持理智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一個人的自我克制能力的優劣能夠決定其心理、健康和智能水平。
一到三年級,直到青春期前,法家思想,立規矩,養習慣,懲戒教育。龍應臺:父母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青春期:尊嚴、逆反,回歸道家思想。
三、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要簡單說教,選擇合適的載體
秦朝確立的方孔圓錢,以后歷朝都加以仿效。方孔錢,融入了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將錢設計成“連天接地”以示某種象征。天圓地方哲學思想觀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
道家認為: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條理。“天圓地方”是有機的統一體。一個人既需要“天圓”—處事游刃有余,落落大方;又需要“地方”—張弛有度,無懈可擊。把這兩個方面融合到一個平面上就是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為中立、平庸,認為講中庸就是搞折中、放棄原則。這是對中庸哲學思想核心的極大誤解。
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中庸”之“中”的含義是不偏不倚,是適度、適中、正確,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是合宜、合理,無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中庸”之“庸”的含義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無可改易的一定之理,與怪異、險僻、神秘相對而言,含有“普遍適用”之意。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不走極端,有舍有得,深度融合的堅定信念。中庸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求我們充滿不偏不倚、適度適中的智慧。
中庸是極致性的標準:在矛盾沖突不尖銳的情況下,沒有必要人為地激化沖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讀書是別人給我們思想,在獨處中享受自由,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一個人具備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與人交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學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從教育的本身來看,從學生終身發展來說,一名老師被學生永久的認可,一定是與教育有關,與課堂有關,與愛有關。
參考文獻:
[1]楊健康,唐亞陽.中國傳統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船山學刊,2006(04).
[2]雷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智慧[J].中國德育,2017(09).
作者簡介:
燕東杰,王立軍,山東省東營市,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