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蓉
【摘要】目的 功能性胃腸病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效果。方法 150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隨機分為3組:西藥組、中藥組以及中西醫結合組,比較觀察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和生活質量。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結論 在功能性胃腸疾病的治療中,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有效。它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病情癥狀,而且產生較少的不良反應,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以及推廣價值。
【關鍵詞】功能性腸胃??;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功能性胃腸?。‵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是指由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消化系統系列疾病。其主要癥狀表現是消化系統的癥狀,如惡心和嘔吐。由于FGIDs診斷比較困難,需要通過生化常規、鋇餐造影等診斷檢測來排除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其容易反復復發、預后較差的特征,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另外,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發病階段較為復雜,通常使用促胃動力藥、抑酸、胃粘膜保護劑之類的藥物進行治療,現階段本院采取150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進行對照實驗,通過中藥組、西藥組以及中
西醫治療結合治療組進行調查,已經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療的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排除了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精神障礙患者,并確保通知每一位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隨機分為西醫組,中醫組與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各50例。其中,西藥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42.3±2.5)歲,病程2個月~3.6年,平均病程(1.3±0.4)年;中藥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5.2±3.8)歲,病程2個月~2.8年,平均病程(1.1±0.2)年;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9.3±2.2)歲,病程1個月~4.2年,平均病程(1.8±0.3)年。兩組患者的年齡和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西藥組患者采用黛力新聯合莫沙必利片治療,黛力新每天早晨服用一片。莫沙必利片每天口服三次,5 mg/次,治療周期為一個月。中藥組主要從脾胃入手,使用補脾、溫胃、和降的方式進行治療,主要采用的藥方為香砂養胃片,黨參,枸杞,陳皮,厚樸,白術,香附,木香,白術,神曲,麥芽,半夏,光藿香等15種藥材。服用方法為口服,每一次四片,每天服用兩次,半個月為一療程。中西醫結合主要是根據西藥組的患者的具體情況,并采用組合使用,其用法為將500 mL的中藥方劑煮至約250 mL,1劑/d,七天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效果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顯效。顯效:臨床效果顯著,患者病發癥狀基本消失,并且半年內無復發;第二,有效。有效:患者癥狀有所改善,但是不能完全消失,停藥后有復發現象;第三,無效。無效:治療期間癥狀沒有顯著改善,在停止治療后病發癥狀會復發甚至加重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生活質量評估使用國家通用量表(QOL35),其中包括四個功能:身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五個因素中的每一個,共100分,分數越低,生命治療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 9.4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后效果對比
治療后,西藥組有效率約為80%,中藥組有效率約為65%??傊委熉始s為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西藥組的不良反應主要正癥狀為有頭暈,渾身乏力等現象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48%。中藥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不良反應較少,分別為11%和9%。見表1。
2.2 治療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綜合評分明顯降低,表明生活質量較好,各項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本文主要通過三個不同的對照組來驗證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胃腸疾病的效果。對于功能性胃腸病來說,其作用機制和發病原理不明確,從實驗結果來說西醫主要是有一定的針對性,雖然單一西藥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副作用大,患者的生活質量不高。而單一的中藥治療雖然副作用較少,但是療效較差。只有中西醫結合,西醫為主要治療方法,輔以中藥調整,最終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Elsenbruch S,Rosenberger C,Enck P,et al.Affective disturbances modulate the neural processing of visceral pain stimuli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n MRI study[J].Gut,2010,59:489-495.
[2] 段麗萍.功能性胃腸病與精神障礙共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9):724-725.
[3] 李培武,侯政昆,劉鳳斌.中醫藥治療功能性胃腸病臨床結局評價方法初探[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2,23(5):591-598.
[4] 李曉玲,張聲生.功能性胃腸病癥狀重疊中西醫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12):769-771,77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