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楠
摘要:泛靈論:又稱萬物有靈論,認為天下萬物皆有靈魂或自然精神。兒童泛靈論:皮亞杰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在心里發展的某些階段也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征,常把無生命的物體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識的。本文從泛靈論這一原始思維哲學學說出發淺析兒童意識中的泛靈這一思維特征,及泛靈論在兒童文學中的表現。并從對塑造兒童的自然審美之心,教化兒童的仁愛倫理之德,啟迪兒童的天人合一之思,這三個方面淺析了兒童文學作品中泛靈意象存在的主要意義。
關鍵詞:兒童文學;泛靈論;審美;道德;天人合一
一、泛靈論與兒童意識中的泛靈觀念
(一)何為泛靈論
泛靈論,又稱萬物有靈論,是原始時期人類所普遍具有的一種世界觀,也是之后各宗教流派發展的基礎理論,其基本觀點是認為天下萬物皆有生命與靈魂,花草牛馬、山川河流、風云雨雪等都與人類一樣有著同樣的自然精神與思維能力。
由于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洪荒時代,原始人的知識儲備極度貧乏,無法以自己現有的知識與經驗去對如夢、雷電、病痛等諸多生理自然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于是他們便人格化了世間萬物,產生了“萬物有靈”這樣的觀念。如意大利學者維科在《新科學》中寫道,那時候的神學詩人認為天、地、海的實體便是天神、地神、海神,想象這些實體都是些有生命的神,并且還以同樣的方式用不同的神祇去指明其他不同的各類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有一種神。因為當我們每逢要表達我們
對精神事物的體會時,我們便要利用想象來表述它們,正如畫家們使它們形成一些人類形象。但是由于當時的人們還不能完全科學的理解,便采取了相反的、較崇高的辦法,就認為一般物體也有感覺和情欲。人類常用咆哮或呻吟來表達自己的爆裂情緒,于是天空就被人們想象成為與自己一樣有生氣的巨大軀體,暴風驟雨打雷閃電便是天神有意向他們說些什么。
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列維·布留爾也在其著作《原始思維》一書中這樣寫到“當原始人夢見自己在行動著、旅行著、與處在遠方或者已故的人們交談著,他是相信做夢時靈魂真的離開了身體,去到了他在夢里看到自己所在的那個地方”、“契洛基族印第安人相信魚類生活的社會跟人類的社會是一樣的,它們有自己的村莊,有自己的水下道路。”、“他們還認為疾病,特別是風濕病,其起源因歸因于對獵人生氣的動物所完成的神秘行動?!蹦菚r候的原始人便常常把世間萬物人格化。
(二)兒童意識中的泛靈觀念
兒童意識中的泛靈觀念便是一種類似于這種原始思維哲學學說的思想。皮亞杰等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在兒童時期是處于一種主客不分和主體間性的思維狀態,無法將心理世界與物質世界區分清楚,這便構成了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和“泛靈”的思維特征。在年幼時期,絕大多數的兒童是存在一定的泛靈論思想的,也就是說在那一時期,兒童是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也常常把人的思維與意識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他們會認為一棵樹一朵花、小貓小狗洋娃娃、天上的星星、地下的河流等等都是有感覺有感情的,只是它們無法表述或者我們無法了解它們的表述。在兒童的世界中,鳥兒會唱歌,花兒會笑,月亮也會跟人走,刮風下雨是天在哭,打雷閃電是天在怒,他們還能耐心的和洋娃娃說話哄洋娃娃睡覺,他們會對你說:“不要摘樹葉,小樹會痛。”,而如果哪天他們不小心碰到了桌角,哇哇大哭,家長只要做作很狠的樣子打桌子幾下,再批評桌子幾句,他們便會以為桌子已經受到了懲罰不會再繼續哭……這些非常類似于成人藝術中的擬人化的種種泛靈觀念便是由于兒童主客體不分及主體間性的思維造成的。兒童雖然具有自我意識和個體意識,但其主觀世界并未與物質的宇宙分化,他們還無法科學的認知到外界人、事、物之間具體差別。
二、泛靈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在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人與自然逐漸形成了一種依存關系,自然為人類提供一切所需的物質和精神糧食,忠實的陪伴,還能使人類在自然中放松,感受到愛與真、善、美。所以在各種文學中,自然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借助自然來表現文學藝術,表達人們對自然生活的美學評價歷來是世界文學的傳統。兒童文學與大自然更是一對兒天造地設的小伙伴:兒童與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兒童的泛靈意識使他們的生活與自然萬物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而這種帶有原始思維精神的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有著哲學認識論上的一致性,所以這類兒童文學也更容易被兒童們所欣賞和接受。為了便于論述,我們可將兒童文學中的泛靈物質粗略的分為以下三類:動物、植物及非生命物質。
(一)動物有靈
兒童與動物之間就像是有一種微妙的磁場,特別容易親近也特別容易惺惺相惜,動物們貌似也更愿意親近孩子們。在兒童的思維意識中,人與動物是沒什么區別的,動物也有家庭,有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有喜怒哀樂。孩子們對待動物就像對待其他小朋友一樣,大家還可以自由交談,唱歌跳舞做游戲……而作者們也懷著一顆童心把人的思維、情感與行為賦予這些動物們:他們也要上學、也要寫作業、他們也會交朋友做游戲……
(二)植物有靈
植物無法像動物那樣有著活躍的生命形式,大部分是不能自由移動的,無法有豐富的表情,也無法像動物一樣,至少還存在著一定的溝通方式,人類與植物基本就是沒有任何動作或語言符號的交流,但對于對大自然充滿著無限的好奇與愛的兒童來說,這世間的所有植物同樣是有思維、情感甚至語言,有些植物還有著神奇的能力。
(三)非生命物質有靈
世界上的這類非生命物質非常豐富,不止是司空見慣的山川河流,一支筆、一塊布、一本書、一片云等……還有一些根本無法在成人文學中成為主人公甚至是出現的物質,都可以生動、自然地游走在兒童文學里,摻雜著一絲寫實與寫意,為兒童們呈現出一個孩子們獨有的繽紛世界,傳達給孩子們這世界的真善美。
三、兒童文學作品中泛靈思想的意義
通過對兒童文學作品中泛靈思想現象的梳理,不難發現泛靈現象在兒童作品中的存在,不論多少,還是較為普遍的。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卻并不在于創作這些意象的作者一方,而是在于兒童文學的接受主體,兒童。這些有靈的動物、植物還有山川河流等非生命物質形象在成人的眼里也許是荒謬可笑的,但這恰恰卻是兒童主客體不分及主體間性的正常思維。兒童文學的創作者根據兒童的泛靈心理及主客體不分、主體間性的思維特征,分析兒童思維意識、心里特點、審美要求及接受能力,創作出這些兒童喜聞樂見的兒童文學作品,同時這些文學作品并不僅僅是給兒童們帶來閱讀的充實與喜悅,兒童是世界的未來,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有著作用于情感與審美的教育力量的文學,承載著人們對兒童的呵護、期望與深深的愛,對兒童有著陪伴及引導的作用,并且深刻的影響著兒童的思維、行為及未來。文學大師郭沫若曾在《兒童文學之管見》一文中指出“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便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文學于人性之熏陶,本就有宏偉的效力,而兒童文學尤能于不識不問之間引導兒童積極向上啟發其良知良能”。所以兒童文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教育兒童的文學,蘊涵著深深的教化意義:對兒童自然審美之心的塑造,對兒童仁愛倫理之德的教化,還有對兒童天人合一之思的啟迪。而存在泛靈意象的兒童文學極為符合類似于原始思維的主客不分、主體間性的兒童思維及其審美結構,非常易于兒童接受,同時也很利于教育的滲入,而以此來對兒童們進行引導性教育,也更利于兒童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因為,兒童文學中所蘊含的教育并不是單方面乏味的灌輸,而是一種激活、一種引導,這要比說教型教育事半功倍的多。
(一)對兒童自然審美之心的塑造
審美是文學的本質,美作為審美活動中的客體,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審美主體能否發現它、感知它并理解它才是關鍵。兒童的審美處于人類真正審美意識的早期階段,還蘊涵著許多審美能力與審美形式的潛能,只有在成人的正確引導下兒童才能欣賞到健康的、深層次的美。所以在兒童文學中通常是成人的審美意識與兒童的審美意識相互交織:成人的審美能力決定采用何種內容去表達美,兒童的審美心理特征決定采用何種審美表達形式去表達美。創作者以兒童的思維模式與審美心理結構為基礎,利用兒童的泛靈意識,借助擬人、幻想、夸張等藝術手法,塑造出契合兒童審美結構的文學形象,借助這些生動的自然的文學形象,再加上創作者在文學中作為主體的主導性,這樣便可以通過創作者的審美意識來暗示、引導兒童,擴展兒童的審美視野,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
兒童的泛靈心理為兒童的自然審美提供了有利條件。充滿著泛靈意象的兒童文學作品,則是為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開辟了一條捷徑:無論是選題、形象、情境還是手法、語言,都無比貼近兒童的生活,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契合兒童的審美經驗,并且易于被兒童發現和感知。所以兒童文學作品中存在的泛靈觀念非常利于培養兒童的兒童的審美感受力、審美理解力、審美判斷力、審美想象力和審美判斷力。讓兒童更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塑造兒童的自然審美之心,并且還能激起兒童的模仿欲望,增強其表現美的能力。
(二)對兒童仁愛倫理之德的教化
兒童文學起源于人類對兒童的愛與期望,它頌揚世界的真、善、美,保護兒童的良知,完善兒童的性格,幫助兒童認識生活與社會、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利于兒童文學對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性教育已被千百年來兒童教育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之初,性本善。兒童是世界的未來,提高兒童的道德修養,培育兒童的道德品質是非常重要的。而比起成人生硬的進行規勸與說教,利用這些在兒童意識中有靈魂有生命的藝術形象,以它們的故事去對兒童進行仁愛倫理之德進行教化,反而卓有成效。
例如,利用《木偶奇遇記》中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的匹諾曹去教育孩子們要誠實,利用《笨狼的學校生活》來教育孩子們要尊師長、愛同學,利于《七色花》來教導孩子們要懷著一顆仁愛之心,樂于助人……
(三)對兒童天人合一之思的啟迪
莊子曾說過,審美的境界,便是物我一體的境界。通過提高兒童的審美情趣,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的生態理論,人類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但自從法國科學家笛卡爾將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后,“主客二分”便成為了近代哲學的主導原則,隨后西方人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將人類視為具有獨立性及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促進了世界自然科學與工業社會的發展。而“主客二分”的思想也使人類開始“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而在不斷的前進過程中,人類的野心越來越大,要求逐漸大于需求。物極必反。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頻發,惡化的自然環境急待拯救,于是,“天人合一”便又被中外哲學家們不約而同的認為如今應視為人類普遍認同并自覺遵循的主導原則。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為兒童揭示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關系,啟迪兒童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改善不斷惡化的自然條件的需要。要在兒童幼小的心田里播撒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與其他生物平等對話共同生存的種子。而兒童天生的主客不分的泛靈思維特征恰巧與“主客二分”的哲學學說對立,所以通過一系列既與大自然密不可分又與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動有情的藝術形象,把天人合一的哲學之思與文學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便能更好的教導兒童去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敬畏自然。就像上文《My Own Folks》一詩中,“我們被砍伐,我們被撕碎,”、“你要保證每當看到一棵橡樹倒下,你就會去栽兩棵。除非你發誓,不然橡樹的黑皮就會變成你臉上的皺紋?!庇帽蝗祟惪撤サ南饦鋪硪龑和瘋內圩o自然,每砍倒一棵樹就要種兩棵樹來維持平衡,并且要對自然懷著敬畏之心,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參考文獻:
[1]王泉根.論原始思維與兒童文學創作[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 (1).
[2](意)維柯 著,朱光潛 譯.新科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5:173.
[3](法)列維-布留爾 著,丁由 譯.原始思維[M].商務印書館,1981,1:57,32.
[4]郭沫若.兒童文學之管見[J].民鐸雜志第 2 卷第 4 號,1921-01-15.
[5]王維平.淺談幼兒期的審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