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明 章飛劍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流傳千年的經典詩篇不勝枚舉,古典詩詞彰顯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漫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國學經典以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華夏子孫甚至世界各國友人都發出由衷的欽佩。農村教育作為鄉土中國重點建設項目,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視。農村小學生對于國學經典文化的繼承情況不容樂觀,而如何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出壯麗的文化圖景,進而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是當前農村小學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介紹了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重要意義,探討了如何通過閱讀國學經典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希望農村小學生未來能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國學經典;農村;小學生;語文素養
一個與現代文明接軌的社會,必定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社會,而它最重要的源泉便是子孫對文化內涵的繼承,對文化精髓的沉淀。正如毛澤東所言:“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國學經典作為幾千年來的文化藝術瑰寶,只有對其繼承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越扎越深。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之才,身上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理應成為國家經典傳誦的接班人。當前,由于小學生涉世未深,知識儲備相對不足,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對國學經典進行正確誦讀,進而起到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促進學生對優秀國學經典的有效繼承。
一、在農村小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重要意義
國學經典是我國千百年來藝術沉淀的結晶,能夠契合學生的實際心理特征與認知能力等,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正確誦讀國學經典有助于學生形成終生的知識儲備。與此同時,合理誦讀國學經典還能夠提升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凈化學生的靈魂,進而陶冶學生愛國情懷與民族情結。對于國學經典閱讀的培養方式有多種多樣,而最為常見且實用的便是誦讀,學生經過合理的誦讀引導可以逐漸形成正確的語感,為語文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夯實基礎。
目前城市中的教育資源豐富,對于國學經典比較重視,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進行學習交流。但是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多數學生局限在落后的村落之中,與外界的信息交流較少,缺少拓展眼界的機會,并且由于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缺少必要的關注,導致學生自身對于詞匯的掌握量相對較少,寫作能力較差。基于此種教學背景下,教師更應該合理指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而學習國學經典的主要意義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誦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傳承國學經典文化
所謂國學經典,既有傳承,也有創制,恰如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唐詩宋詞,傳統文化的河流穿越不同的時空,國學經典發展的脈絡彰顯了不同歲月的印記,往往成為一脈相承的獨具特色的經典。因此,小學教學應該合理引入國學經典的誦讀課程,增強學生對國學經典的了解,以便將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代代相傳下去。
(二)小學教材缺少國學內容的滲透,國學文化繼承難以為續
縱觀當前所有小學教材,與國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多數關于國學經典的教材都是一種附屬學習資料,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可有可無的地位。而一些涉及到國學經典的古詩詞等也是較為零散、片面,這種教學現狀極大地阻礙了國學文化的繼承。
(三)小學時期對學生語言學習與品格建立產生深遠影響
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年紀,對一切充滿好奇,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但因為自身的心智不健全、知識體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小學生難以正確地認知世界。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應該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而在小學階段,教師合理引導學生進行國學經典的誦讀,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傳統文化中涵養心性,建立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認知文明,了解文化,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高素質人才。
二、如何通過閱讀國學經典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加強學生對閱讀技巧的掌握,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朗讀、熟讀、吟誦、背誦等都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方式。而針對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來說,這些詩詞唯有不斷地大聲熟讀甚至達到背誦的程度才能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與音韻聲律。誦讀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體系,培養學生的語感。正如著名文學作家老舍所說:“在誦讀中除了注重文字的本身意義以外,還應該注重文字的聲音與音節。”由此,便充分發揮了語言的音律美,而在誦讀過后也拉近了書本與實際的距離,了解到更多的未知領域。如高爾基先生所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強化學生對于國學經典詩篇中語句的韻律、重點、聲調等的掌握,引導學生按照不同的誦讀內容采用深沉、綿延、寧靜、悠長等不同的語氣加以訓練,進而使學生能夠讀出抑揚頓挫的美感,掌握閱讀技巧,提升閱讀能力。
(二)借助于小故事,激發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興趣
盧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最大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農村小學生由于接觸社會的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對于世界與社會的認知主要依靠父母、書本與老師,因此教師應該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引導學生進行誦讀經典國學時,由于國學知識通常枯燥乏味,學生可能一時之間難以全心投入其中,教師便可以借助一些小故事的形式,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小學生對國學經典的濃厚興趣,使小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國學經典教學當中。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們誦讀孔子的《論語》之前,便可以講解孔子和學生們發生的小故事。如:“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創辦私學,弟子三千,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知鄰居是什么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借助于這一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們能夠對孔子這一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跟隨教師走進孔子的《論語》世界。
(三)在重復閱讀國學經典內容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對于小學生來說,反復閱讀是一種最直接的掌握國學內容的方式,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實現對國學知識內容的掌握。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國學內容進行重復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掌握國學經典知識,使小學生感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背誦《三字經》,對于“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些內容反復閱讀,直至背誦下來。并且,為了加強學生們的理解,教師也可以講解“孟母三遷”的小故事,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學生記憶,并且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學習古人持之以恒、艱苦奮斗等優秀品質,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文學素養。
綜上所述,我們要求小學生重溫孔孟之道與倫理綱常等國學經典,并不只是為了彰顯自身的文化底蘊,也不是為了應對國家對傳統文化重視的呼吁,而是因為國學經典沉淀了數千年的變遷所特有的文明與智慧,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塑造君子品格的重要依據,是我們構建文明大國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國學經典文化的繼承,培養學生的誦讀技巧,構建國學經典學習平臺,加強學生對國學經典的掌握,進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為社會輸送具備高尚品格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曉麗.詩意,不僅僅在遠方——如何讓國學經典走進語文課堂[J].散文百家,2018 (05):47.
[2]倪俐俐.依托經典名著課程,助力農村小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J].科學中國人,2016 (05):276.
[3]鄒桂芹.國學經典階梯式誦讀與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研究實踐——以《論語》誦讀為例[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 (01):12.
[4]梁宗常.以經典誦讀課程來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J].新課程(小學),2014 (08):159.
[5]徐國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素質[J].學園,2013 (15):115.
[6]賴相衛.對學習國學經典提高小學生語文水平素養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2 (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