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教學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是一個令人棘手的問題。為了教好語文這門學科,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采用發現式閱讀教法、探究性閱讀法來進行教學,引導并鼓勵學生自讀文本,質疑、探究、合作、再釋疑,直至掌握文本的意蘊,從而達到熏陶學生道德情操、積淀學生文學素養、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和閱讀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發現式閱讀教法;探究性閱讀法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7-11
作者簡介:周瑞芝,女,湖南長沙人,一級教師,本科。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它既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國際閱讀協會把“鼓勵人們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作為根本宗旨,可見它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閱讀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熏陶和積淀,以及培養學生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很欠缺,閱讀教學的效果很不理想,那么,語文教師怎樣才能開展好閱讀教學呢?
一、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增長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學習內容是否有意義,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學習者對教材的看法,如果學生認識到所學的教材能滿足其好奇心,他自然就樂于學習,時間可以縮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不僅學習效率高,而且所學知識保持效果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觀看朗讀視頻,視頻中有斑羚在逃命,有獵狗助獵人在追趕,還有戛洛山上不可逾越的傷心崖,斑羚群陷入了絕境,先是驚慌、胡亂躥跳,后有一老斑羚以身涉險,助跑起跳,想要跳過山澗,結果墜下懸崖,這時,學生們神情緊張,目不轉睛,有的還唏噓長嘆。觀看視頻后,我讓學生復述課文,出乎意料的是,連平時趴在桌上的學生也舉起了手,還不負所望。在教斑羚飛渡場景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斑羚飛渡的動漫,讓學生目睹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橋墩”,為年輕斑羚搭起了一座生命的橋梁,年輕斑羚們獲救了,種群得以延續。看過后,學生們七嘴八舌討論開了,對于老師設置的問題,他們能夠積極地思考、探求、說出答案。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二、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
閱讀過程是學生和教師、文本的一種相互交流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使學生在充分閱讀、領悟文本的基礎上,借助各種閱讀技能來展開學習,逐步提高其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我采用發現式閱讀教法、探究性閱讀法來進行教學。
1.發現式閱讀教法
發現式閱讀教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問題為載體,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激發求知欲而發現問題,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我效仿一位前輩,在教《孔乙己》時,先讓學生閱讀,并告訴他們:讀書貴在讀出問題、有所發現。為幫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并學會尋找問題的途徑,我先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又穿長衫的唯一一人?”學生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氣氛漸漸地活躍起來了,最后討論越來越熱烈。接著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為什么他身材高大,有勞動能力而不去勞動?為什么他要排出九文錢?”等。教師在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后,要千方百計讓這火花燃燒,營造平等的對話氛圍,讓師生在愉快氣氛中互動。當然,學生們在激情飛揚的發現中,難免會出現偏頗,甚至是奇談怪論等問題。我先積極地表揚、認可學生的才干,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滋味,將評價變成一種催化劑,鼓勵學生在發現之旅中走得更遠、更穩健。針對上述學生發現的問題,接著我又問:“你們發現的問題自己能解決嗎?”又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這樣由學生發現問題并自行解決問題,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2.探究性閱讀法
探究性閱讀教學,就是學生學習知識時,教師只給他們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去領悟文本的主題意蘊、情感意蘊、藝術技巧,憑借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對作品的主體、意境、形象等進行積極的創造、補充,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我在教《老王》這課時,先讓學生閱讀,然后問學生:“文本中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話最能體現這種感情?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對老王日常生活中幾件小事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老王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渴望親情、友情;“我”心懷愧怍)。拓展:“你怎樣看待作者的愧怍?你平時是怎樣對待周圍的不幸者?”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探究和發現的閱讀中。
在探究性閱讀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有個性的理解和新鮮的感受,變被動接受學習為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要允許學生以不同的交流方式進行:愿口述的可口述;想畫的可繪畫;還可用小品表演的方式。我在教《變色龍》時,在學生閱讀并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口頭表現力、概括力強的,可以復述故事情節;善于繪畫的,用漫畫或臉譜的方式,再現了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色;善于表演的,在班上分角色進行表演,人物形象活靈活現。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智慧,讓他們的才情得以展現,潛能從容釋放,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倡導個性化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同的學生,因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會對相同的文本產生不同的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機會、權利,不越俎代庖,而是設置一些開放情境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及時地對閱讀活動進行引導、點撥。對于問題的回答,教師要允許學生有個人情感表達的閱讀結果,各抒己見,就可能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效果,這樣,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個性會更飛揚。
特級教師寧鴻彬在教《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就是圍繞“兩個著名問題”閱讀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學生用一個“騙”字來概括故事情節:“皇帝等人被騙的原因是什么?小孩沒有被騙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答案各有千秋。寧老師的這節課在尊重學生個性、理解與互動協作上,最是成功,這堂課既是個性化閱讀探究的范例,又是課堂互動的范例,還是我們語文教師學習的經典。
總之,閱讀是學生提高語文知識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個人思想升華的主要方式。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須牢固樹立“以閱讀為本,以學生自讀為本”的指導思想,還要做到把精與略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要讀之得法、讀之有效,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增補本)(第三卷)[M].許良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