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數學的運用與創新。運用與創新,離不開探索,沒有探索,任何學科都會失去靈魂。文章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來審視與分析該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探索能力,以此出發來探尋與構想怎樣培養小學生數學探索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探索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7-11
作者簡介:李雪峰(1963—),男,湖南衡陽人,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實驗小學總務主任,一級教師,本科。
近幾十年來,由于科技競爭的加劇、知識經濟的興起,創造性問題引起了普遍的高度重視,各國紛紛組織人才,投入財力、物力,對創造性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的創新,未來教育的新使命必然要求知識的創新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最終目的是數學的運用與創新。運用與創新,離不開探索。現結合《標準》的理念和筆者教學實踐來探尋與構想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為未來培養適應社會的新型人才盡點綿薄之力。
一、 啟發學生探索意識
從本質上講,探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最終產生新穎的產品的活動過程。而探索性是人的一種心理素質,是探索型人才的關鍵特征,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過程。就小學生而言,這里的產品既包括新發明、新發現、新設計,也包括新思想、新觀念、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
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沒有主動探索的意識。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核心任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美國學者德魯克說:“要更新‘有教養的人的定義,在知識社會,有教養的人,是學會了學習的人。”從德魯克的定義出發,應該說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的核心任務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素質教育。教師已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教授學生獲取、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培養包括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探索的精神和靈活的應變能力等因素在內的素質教育。
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念和注重教師素質。從小學生的教育實際出發,教師與家長的教育觀念要更新,不過分追求高分數,積極鼓勵學生提問,不過于強調權威教學等。另一方面是設計一些具體的數學類的實踐活動,教師在旁引導或指導學生,甚至可以參與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由發揮來解決一些問題,從中找到快樂。
二、 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人類在探索性思維中,會對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創造性的重新組合,并在頭腦中產生出不同以往的新思想、新產品。一個人的思路越開闊,越容易產生創造性思維,其創造力越高。因此,教師要促使小學生學會開闊思路,遇到問題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考慮,以提高小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學習“6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在學生計算5+1=6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內容,如1不能分解了,而5能分。教師讓學生把不同的想法都說出來,進行總結和鼓勵后,再出一道□+□=6的題給學生分組練習,看哪組想的方法多。這樣后進生還可以通過分組練習的方式向優秀生學習探索能力,激發探索興趣。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加以引導。不要經常設計一些沒有創意的題,如4+2=?要讓學生廣開思路,靈活解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三、 培養學生探索能力
飛機設計師根據海燕的軀體特征將機身設計成流線型,就是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結合和敢于探索的結果。教師在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后要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課程是豐富多彩的,有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重視這些學科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的探索性能力的培養非常有意義。如在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自編應用題、一題多解等,都有利于從小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如在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根據應用題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落實探索能力的培養。
1.讓學生大膽探索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應用題教學,無論是例題分析還是習題解答,其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主要由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由老師給予他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幾點:一是教師要相信學生具有探索和發現的潛力,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二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講解例題時要給學生留有余地,在關鍵地方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或相互討論。三是要正確對待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除了幫助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尋找改進辦法,還要特別注意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使其不會為一時的失敗而削弱積極探索的欲望。
2.鼓勵學生采用新的解題方法解答應用題
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同一道應用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如“一輛汽車2.5小時行駛200千米,按照這樣的速度再行駛760千米,還要幾小時?”除讓學生按照先求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然后求行駛760千米需要幾小時的思路列綜合算式760÷(200÷2.5)= 9.5(小時)解答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用以下解題思路解答:
(1)先求出行駛760千米所用的時間相當于行200千米所用的2.5小時的幾倍,再求出760千米需要行駛幾小時:2.5×(760÷200)=9.5(小時)。
(2)先求出平均行駛1千米需要多少小時,然后再求出行駛760千米需要多少小時:2.5÷200×760=9.5(小時)。
(3)根據汽車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成正比例關系列比例式解答:設還要x小時,2.5∶x=200∶760,x=9.5(小時)。
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重要途徑的一題多解,各種解法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決不能由教師把這些解法作為一種現成的東西教給學生。同時還應注意,多種解法只是一種訓練手段,它不是目的,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多種解法中去尋找最佳的解法,只有這樣,一題多解才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作用。
3. 鼓勵學生自編應用題
學生在解題活動中熟練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數量關系、常用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從而實現解題方法的廣泛遷移。同時教師要防止學生在解題時形成思維定式,造成解題思路的僵化。要重視一題多解訓練,從不同側面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選擇最佳的方法解題,還要重視學生對解答過程和結果的自我檢驗,在檢驗中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從而促進解題能力的提高和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培養學生探索態度和習慣
應用題教學還應重視學生良好的探索態度和習慣的培養。一方面,對于所有應用題,教師都應要求學生在仔細讀題、認真分析題意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方法解答。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仔細讀題、全面理解題意、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和自覺檢驗等方面的良好探索習慣,并將這種自覺探索行動貫穿到整個小學數學學習中去,使之成為一種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
五、結語
總之,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養成良好的探索態度和習慣,發掘學生內在潛能,才能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德俊.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衛國,盧 江.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柳海民.教育學(第二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