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要:對于正處于身心發展重要階段的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其綜合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互聯網+”是一種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落實核心素養是高校教育目標的準則,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實際,教學內容的重點內容教學設計環節改革要從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靈活運用程序設計教學策略將核心素養與計算機專業學科融合,提升教學模式研究在核心素養中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視域 互聯網+ 教學設計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040-02
我國已進入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時代,而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定,更應該符合這一新的先進的科技技術與生產力,對該專業課程體系、人才目標的確定應具有前瞻性。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教學設計及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部在全面深化教學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并將其置于深化課程改革的基礎地位,認為其位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圍繞這一目標更新教學理念,積極進行相關教學設計的改革。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強化本科學生自主發展意識、夯實文化基礎、增強社會參與,促進學生發展成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型人才。
一、課程教學設計與核心素養結合
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設計依托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完成。“全面發展的人”是核心素養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構成了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在傳統的專業教學基礎之上,在教學中的教學目標設計還要體現文化基礎部分,教學過程中采用參與式學習方法,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素養,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養成勤于反思的習慣、產生健康生活的雛形。教學設計結束部分做好總結與延伸,激發學生社會參與素養,奠定成長為有責任擔當、勇于實踐創新的中國發展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基礎。
二、教學目標設計體現文化基礎素養
計算機專業教學目標設計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融合,體現并注重文化素養的整體提高。在導言的設計上要幫助學生連結已經學過的內容或專注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敘述主題相關的科研示例或個人經驗,通過提出和主題相關聯的引導問題確立學習的理由或重要性。在諸多的程序設計教學中導入部分問題與游戲環節的設計,體現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的文化基礎素養。
以最新科技、人文關懷等此類相似的問題開篇,尊重維護學生的價值,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使學生逐漸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能關切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依托“互聯網+”背景,圍繞核心素養研究構建有特色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又要考慮學生自身特點。以省屬院校大學生在校學習現狀為例,很多大學生厭學、沉迷網絡,針對這一情況教學設計可以增加流行游戲技術剖析部分,以游戲引起興趣,游戲問題的設置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師引導學生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加些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注重學習成果的積累,使學生盡早理解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
在講授網站前端設計和開發的內容時,除基本網站開發設計方法和程序外,融合核心素養中文化基礎框架下人文底蘊所要求的審美情趣素養,可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階段同時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逐步培養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在此期間教師參與到學生的發言和討論中,引導他們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耐心傾聽學生的藝術表達和創意,幫助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三、參與式教學過程培養自主發展素養
計算機原理類課程教學過程較長且枯燥,學生易厭煩,參與式學習分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兩種類型,旨在創造一個興趣濃厚、自主創新、勤于發問反思、自我管理歡快的課堂學習環境,這個環境的建立正是培養核心素養中自主發展素養的關鍵性實踐過程。除了講授基本知識和案例實踐外,可以進行學生自主發展素養的培養。讓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到教師的講授過程,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學習內容并理解學習的價值,通過老師由表及里、注重內涵外延的學習態度,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課堂教學以使用“多媒體會議室”教室為主,教師發布會議主題完成知識體系構建后,教學內容的完成不再在是簡單的課件演示,教師進入實例環境中進行典型現場教學,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學生團隊演示做好的案例。這一系列的環節設計會使學生作出不同的反應,處于不同的學習狀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進而產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地善于總結經驗,最終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符合核心素養中自主發展框架下對學會學習素養的要求。小組討論時幫助學生控制討論時間、引導發言內容,幫助學生形成自我管理素養,根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方向后,在正確認識與評估自己的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并產生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
深入展開討論課程中先進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使用,培養核心素養中的信息意識,教育學生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可以對獲取的信息進而有效的評估、鑒別,幫助學生了解“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形成初步的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
參與式學習與核心素養的有效融合,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后用熱情感染學生,與之共同達到預期目標,在課堂上使學生“六到”。耳到,教師是一名好的講解員,尤其是對聲音和速度的掌控;眼到,課堂教學圖文并茂;手到,板書、筆記、練習、學習單;口到,小組討論和報告;腳到,學生有角色扮演和事做;最后是心到,學生具有自信自愛的心理品質,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面對誘惑有自制力,面對困難能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抵抗挫折的承受力,最終具備核心素養要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四、延伸激發社會參與素養
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感,軟件工程類課程教學設計的結束環節布置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善于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去發現現代科技文明與我國歷史發展的有機聯系,使學生具有國家意識,通過科技去了解國情歷史,進而認同國民身份。把雜亂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優化,培養初步的工程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習掌握知識技術的興趣和意愿。
把握大一年級學生敢于競爭、榮譽感強,急切希望得到師長和同學認可的心理,開展團隊識字競賽,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團隊獲勝解決方案,在實施中強調誠信,結束后給予獎勵,使學生了解其生活的意識和行動俱以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為前提。
五、結語
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設計改革圍繞實現核心素養內涵中的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以及審美鑒賞與創造等。只有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充分認識到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才能科學合理地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加強各學段和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徐開顏.基于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標準審視(2)養一世之風尚 造時代之精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旬刊,2017(3):7-9.
[2]唐曉勇.互聯網支持下的統整項目課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D].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 201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