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摘要:規則意識是幼兒終身發展的需要。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幼兒園和社會,規則意識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在幼兒園發展鞏固,進入社會后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如何提升家長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能力,是我本文關注和探索的內容。
關鍵詞:提升;農村幼兒園家長;規則意識
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在幼兒園。”“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這位學者從容答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段包含哲理的對話表明:要想讓孩子成人成才,從小著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何等重要!
一、關注心理健康,為幼兒營造適合年齡特點的規則意識環境。
皮亞杰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因此,我們注重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平等、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獲得教育和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因此,在引導幼兒提升規則意識和養成規則行為時,教師和家長應該強調發展幼兒的自主意識。教育不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應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減輕對成人(家長、老師、熟悉的親戚、朋友……)的依賴,能適當的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從而能更好地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則意識應在了解孩子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在適合孩子的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育。
在規則意識中,人的行為有三種界限:一種是絕對禁止的“紅燈行為”,如傷害自身、他人或社會環境的行為,應該堅決制止;一種是可以做也應該做的“綠燈行為”,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對社會有益的行為,應該鼓勵和支持;還有一種界于兩者之間的“黃燈行為”應指導孩子根據具體情況正確對待、靈活取舍。幼兒成長的每一個年齡段,這三種行為都有不同的內容和范圍。充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在最原則、最必要、最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制定適合孩子能力和興趣特點的規則并且堅持不懈地加以強化,就能避免過多的約束和不適宜的放縱,使孩子在規范的前提下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從而達到個性自由與高度社會化的和諧統一,形成健康的人格,這是幼兒獲得幸福的前提。
二、堅持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的規則意識。
榜樣示范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為學習者樹立榜樣,而后由榜樣向學習者示范,學習者再從中模仿而進行學習。心理學有關研究證實,通過榜樣示范,學習者的態度、行為方式、動機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實踐也表明,榜樣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這樣的榜樣既包括了身邊的同齡小伙伴,也包括家庭中的父母家人。
班級中的包佳雄小朋友是升入中班后插入我班的,剛來幼兒園時規則意識很差。他自小在嬌慣的環境中長大,爸爸媽媽對他十分溺愛,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就更不用說了。由于他生性比較活潑,再加上沒有參加小班階段的學習,導致雖然上中班了但他上課時總是坐不住,有時甚至在課堂上鉆到桌子下面,老師請他出來還不一定聽。他姑媽家有個和他一樣大的孩子,在家中這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較多,兩個人的規則意識都不強,相互影響的結果就是更加地自由。平時在接送孩子時和電話聯系中,我和他的媽媽聊了很多孩子的情況,他的媽媽也希望我們關注孩子在規則意識方面的問題。我建議家長在鄰居家多找規則意識強的孩子做他的玩伴,幫他樹立起規則榜樣。平時多與守規則的孩子一起玩,耳濡目染中提高他對規則意識的認識。一段時間后,他的規則行為多了,規則意識也增強了,課堂上再沒有出現擾亂教學活動的行為。
三、利用游戲,幫助幼兒學習規則行為。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重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在規則游戲中,對規則的制定和執行是一種社會性任務,包括協商、討論、決策等程序性因素,也包括公平、公正、相互理解和尊重等觀念性因素。在規則游戲中,要求幼兒之間首先要形成和發展一定的社會性關系。在游戲的每個環節中,孩子都會面臨社會性和認知的互動問題。如,幼兒對游戲規則的認可要達成一致。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對于一些必須遵守的強制規則缺乏足夠認識,因此常常出現行為上的偏差,這時教師和家長不能一味批評,可以將規則融于游戲中,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鞏固規則。鼓勵孩子與守規則的小伙伴做朋友,從他們的行為中學習規則。成人可多用一些“肢體語言”,如將食指豎放在嘴前,表示安靜;右手食指頂在張開的左手掌心,表示停止;笑著摸摸他的頭,表示鼓勵等。某些規則可編成歌曲或童謠,孩子記得牢,且容易遵守。
四、通過體驗后果,讓幼兒增強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自然后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當幼兒有過失行為時,成人不是去人為限制兒童的自由,而是用過失產生的后果去約束兒童的自由,從而使兒童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幼兒從他律到自律。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懲罰,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還要與說理引導相結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變得懂事起來。
總之,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形成規則行為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但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運用多種方式加以引導,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行為與習慣,為幼兒成為遵守規則的優秀人才打好基礎。讓我們繼續家園合力,為了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努力,為培養孩子的良好規則行為盡力,全力以赴營造人人遵守規則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瀟竹黃韜鋮《帶孩子就像放風箏——智慧父母成就幸福家庭》湖南人民出版社
[2]單中惠、鐘文芳等《蒙臺梭利幼兒教育著作精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