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虎
摘 要:要構建和諧社會,就離不開法制的規約作用。當前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不斷提高,歸根結底是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意味著國內針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亟待加強的重要課題。新時期初中政治教學再次被強調了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這一教學重任,教師需要切實意識到青少年法律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并注重克服當前政治教學低效化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政治教學為例,探討中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培養對策。
關鍵詞:初中政治;法律意識;法制教育;和諧社會
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依法治國,以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為了實現貫徹落實這一社會發展目標,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并且將其始終貫穿在國民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而初中政治教學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平臺,而法制教育則是提高政治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因此,教師需要對政治教學中的法制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以高效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一、法律意識的基本概述
所謂法律意識,實際上是社會意識體系的一個部分,主要是一種對合法性、合理性的分析和評判能力,也就是人們對法律與法律現象的本質、作用等方面的一種理性認識,既包括人們對法律與法律現象的感覺和認識,也包括人們對法律與法律想象的一種要求、期待以及評價。可以說,法律意識屬于法律文化的核心內容,能夠對人們法律活動進行支配的一種思維方式。而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初步樹立起崇尚法律的思想觀念,并且尊重法律的權威,學會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也需要學會依法履行職責與義務[1]。法律意識并非是可以自發形成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而是需要在教學中滲透法律文化與知識,讓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的結果。如今依法治國的理念正在不斷深化,初中政治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既促進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可推動國內的法治進程。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學生的可塑性,引導學生樹立法律意識
初中學生的自主意識實際上正處于不斷增強的階段,對事物往往都會有個人的觀點,但是卻可能在某些認識上偏移了正確的方向,使其所采取的行動帶有一定的沖動性與盲目性。這主要是因為初中學生很容易接觸到許多來自于周圍生活中的誘惑,當學生的抗拒意識不夠強時,就容易讓誘惑占據上風,促使學生做出沖動的事情。但是初中階段的青少年都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教師可發揮其正確的引導作用[2]。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身邊的誘惑》和《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身邊的誘惑,分析其中存在的危害性,使其可以正確認識周圍的事物,有效提升自身的辨別能力,并學會通過正確的方法來抵制身邊的誘惑。為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可讓學生圍繞著互聯網中的違法誘惑與違法后果,展開激烈的討論,讓學生學會辨別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抵抗其中的誘惑,切實樹立起法律意識。
(二)結合現實生活案例,培養學生良好法律意識
初中政治教材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存在著極為緊密的聯系,而且在生活中會存在多種多樣的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問題,影響著人的正確選擇。初中階段的學生需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使其在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冷靜地作出正確的選擇[3]。而將政治教學與現實生活案例相結合,可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法律內容在生活中的實用性與重要性,學會利用所學知識來保護自己。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善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現實生活的案例:校外無業人員時常會在學校附近晃悠,趁機收保護費,那么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如何合理地應對,保護好自己?通過這樣的案例,可以很好地激起學生投入到課堂討論活動中的積極性,現學現用地解決這一生活中不少見的法律問題。這利于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識,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好自己。
(三)通過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良好法律意識
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還可使其走進社會環境中,去展開課外調查。通過觀察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意識到法制對社會的重要制約作用,懂得自主增強法律意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隱私受保護》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搜尋資料,并且以自己的社區生活環境為調查區域,去觀察其中的違反隱私權的社會現象,然后做好記錄,對所調查的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提出應對的方案。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學生可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知識及其作用,利于強化其法律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培養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任務,初中政治教師要切實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法律知識,并懂得善用法律知識,樹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朱蓓蓓.滲透法治意識 培養核心素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8(07):43-44.
[2]于博文.法治精神 鍛造人心——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探究[J].好家長,2018(12):132-133.
[3]楊森.淺析初中政治課堂法治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7(A2):133+145.
(作者單位:山西省洪洞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