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資
摘 要:為提升中職院校舞蹈教學質量,提出融入創新教育理念并應用創新教學策略的建議。文章在概述當下中職舞蹈教學現狀基礎上,對中職舞蹈教學的創新策略進行探究,分別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比較法進行啟發性教學及加強體態美的訓練等,希望對中職舞蹈教學有所借鑒。
關鍵詞:中職院校;舞蹈教學;創新教育;策略探究
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去傳遞主觀情感的一種方式,其具有提升舞者的身體素質、塑造形體、陶冶情操等多種功效。在素質教育理念廣泛推行的時代背景中,更多中職生積極參與舞蹈教學活動以提升自身氣質與塑造完美品格。但是以往中職舞蹈教學多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動力與創新意識。故此加強中職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1中職舞蹈教學現狀分析
中職生參與舞蹈教學活動的興致普遍偏低,課堂教學缺乏活躍度,對教學內容學習、探索與實踐的興致較低。這主要是因為中職生學習能力有限,且大部分學生未能養成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好習慣,外加教師長期沿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未能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間信息交流不暢,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觀點根深蒂固,未能真正認識到舞蹈教學內涵。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學質量長期無法提升,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師也難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相關要求[1]。
2中職院校舞蹈教學的創新策略
2.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藝術對個體培養的主要追求是“怡情養性”,使學習者在藝術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進而以舞蹈為載體將自己的思維與情感傳遞出來,這也是對美感賞析、創造與表現的有效方式。故此,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教師應扎實掌握舞蹈課程教學中的“情”,積極和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打造溫馨、輕松、融洽的教學環境,以促進學生心靈美的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藝術教學目標。
在舞蹈教學期間,教師需全面分析中職生的特點,選擇一些符合其主觀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對其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在舞蹈表演中傳遞出“情感”特色,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中職生中有一些不善于表現自我的學生,此時教師應積極應用激勵方法,認真觀察其點滴進步,進行適度鼓勵與表揚,進而協助他們樹立學習舞蹈技能知識的信心,建設健全創新意識。并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發展空間,引導其對常規舞蹈技巧進行改編與創新,結合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主觀見解,循序漸進,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而更扎實的掌握舞蹈技能。
2.2采用比較法,進行啟發式教育
比較法是個體對新事物了解的一種新興方法,其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中職舞蹈教學期間,比較法通常可細化為兩個部分,及橫向與縱向比較法。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所表現出的舞蹈技藝進行對比,進而協助其明確自身的不足之處及與他人見的差異,進而取長補短、連續完善自我,促使舞蹈技術與理論知識水平同步提升[2]。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也可組織部分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學生對其表演進行欣賞與比較,教師最后對學生舞蹈表演中的優勢與不足進行綜合分析,這即是橫向比較法。筆者認為采用互相觀摩舞蹈表演方式,能協助學生更深刻的把握舞蹈中的情感內涵。縱向比較法,即將舞蹈表演和冰上芭蕾、藝術體操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比較。教師可組織學生觀賞作品、進行合作探究、也可以作業的形式進行,進而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啟發式教學為一類科學的教學組織安排方法,能為學生創造認識問題的途徑,進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3加強體態美的訓練
我國古典因素所表現出的“形”,主要以一個“曲”字呈現出來。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古典舞中“形”的有效訓練,最關鍵的是將訓練者的身體局部與整體有機結合,以舞蹈動作為載體塑造造型特征及和流行動作見的有效銜接,進而體現出學生的整體形態特征。
若隱若現是舞蹈藝術的特殊美,在中職院校舞蹈專業教學中形體訓練中占據很高地位。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古結合典舞蹈所體現出的身韻以及形體特征,實現對學生體態特征的有效訓練。例如在對學生坐姿訓練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將古典舞表演中的“提陳沉”和舞蹈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音樂伴奏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深呼吸訓練,結合樂曲所創造的意境特征去控制自己的呼吸節奏,強化學生在舞蹈表演中形體表現和呼吸間的協調性,展現出良好坐姿,傳遞出特有的獨特韻律感,實現對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與發展。
結束語
將創新教育融合至中職舞蹈課程教學中,是改善傳統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質量與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中職舞蹈專業教師在實踐中,應結合學生發展需求,連續革新教學方法,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協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湯虹,羅琦.藝術素質教育視域下的花鼓燈舞蹈教學優化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8):83-85.
[2]毛靜.試論舞蹈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J].黃河之聲,2018(06):101.
(作者單位:長沙藝術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