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源
摘 要:書院文化延綿1000余年,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書院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道德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打造,今天的大學教育應充分發掘書院文化的精華,增強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為大學教育的發展注入更為豐富的內涵。
關鍵詞:書院文化;大學教育;傳統文化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它萌芽于唐,興盛于宋,延續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為新式學堂,延綿1000余年,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發展大學教育的今天,我們應充分發掘書院文化的精華,汲取書院文化的精髓,為大學教育的發展注入更為豐富的內涵。
一、古代書院的教育理念
“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修身、處事、接物的教育思想。 書院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書院將德育寫進規約。例如朱熹就在中國書院發展史上一個綱領性學規《白鹿洞書院學規》中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除了條規外,書院還十分重視通過實踐來提高道德修養。書院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篤行禮儀道德,率先垂范。范仲淹在應天書院講學時就與學生同吃同住,“勤勞恭謹,以身先之”。朱熹“為學之序”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程氏兄弟“窮經,將以致用也”、“學者有所得,不必在讀經論道間,當于行事動容周旋中禮得之”,楊時“力學而得之,必充廣而行之”等論述,都是要求學者運用所學知識,身體力行將書中教條轉化為道德行為,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二、古代書院對傳統文化打造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古人傳道受業解惑也都是在書院中進行,傳統文化與書院文化更是一直交織在一起。書院文化的另一個內涵體現在它的學術創新精神。古代書院的學術創新精神是以寬松的辦學環境為基礎,學生與老師在書院內席地而坐,師生相互答疑問難、相互激蕩獲得新的觀點思想而形成的。與同時期的官學和私學相比,書院的學術創新占絕對優勢,這得益于其寬松的環境并且有一批學富五車的大師和一群勤奮好學的學生所努力的結果。
在這樣的氛圍下傳統文化的推進會更進一步。 所以現代大學教育要在學術創新上有所成就就必需靠政府和學校共同努力,為學術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聘請有學問之人擔當講師、鼓勵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為學術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缺失
中華民族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盡管近年來《百家講壇》、《國學大講堂》等節目很受歡迎,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民眾對國學及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熱潮;許多高校也開展了各種倡導傳統文化的活動,然而在我們身邊,諸如“圣誕熱,春節冷”、“外語熱,漢語冷”及“哈韓哈日”等現象都表現出民眾尤其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陌生與忽視,并且這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西方文化日益受到大學生追捧的時候,怎樣才能使傳統文化真正融入我們的校園生活?這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
而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在校園里并不是個別現象,盡管絕大部分同學并不確認傳統文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范圍,涵蓋著怎樣的文化實體。不過,對于傳統文化,大部分同學仍然存在著認同感。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表示不再以“仁義禮信忠孝廉恥”的道德標準為基本準則,同學們通常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的中國社會仍然很重要,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同學表示仍會考慮古代讀書人的理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且這其中有同學認為“那一直是我的理想”。可見,傳統文化的被忽視并不是因為其本身的“落伍”或魅力不再,而是我們確實缺乏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的措施及途徑。
但是忽略并不代表大學生不具備傳統文化的底蘊。很多同學認為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體現在一種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如尊師重道、虛心待人、拾金不昧等。還表現在對詩詞歌賦的學習研究、對古典文學的鑒賞能力,也可以直接表現在舉止談吐上。
由此可見,并不缺傳統底蘊的大學生也不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顯然傳統文化今日在校園里邊緣化的趨勢問題不是出現在其本體,也不在接受它的客體上。而是沒有良好的氛圍保證,在體制上保障不夠,在傳播中出現了障礙。
四、書院文化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
為何流傳千古的傳統文化在如今的高等學府中受到冷落呢?從其外因來講,有社會潮流的影響,內因則是我們難以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傳統文化。有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同學指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并不等同于厭煩,一方面因為課業壓力難以學習,另一方面包括我校在內的各高校盡管大力組織活動宣傳,但過于單一接近說教式的講座的形式難以富有真正的吸引力。要想切實地在校園里弘揚傳統文化,打造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使同學們真正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于人生觀樹立乃至學習的作用。
很多人指出傳統文化對于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完善學生的道德素質都具有很大的作用。“仁義禮智信”在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擔當了中華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這種核心道德正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精神源泉,將他們賦予新時代的新內涵,并將其融入學生的生活,將極大提高大學德育水平。大學生不僅是需要傳統文化,而應該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取其精華,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有很多,其中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或者必修課是最有效的一種途徑,這樣使同學們真正地主動地去學習去了解,長期堅持必然提升傳統文化在校園的了解度。還可以通過嘗試舉辦校園傳統文化節,通過中國古典樂器、戲曲、歌舞等藝術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來。
當然,打造好傳承傳統文化的環境和陣地,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創造條件,營造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更為重要。所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精髓還有一種非常好的模式,就是書院文化的營造。比如我校八王書院,復建了八王寺大雄寶殿的原型,又繪制了自隋唐至太平天國期間的狀元頭像壁畫598幅,不僅成為了國內比較典型的古建筑教學科研示范基地及藝術教育實踐基地,還以把古代書院人文精神和德育思想進行了傳承,成為大學教育的特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與實踐。
五、結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保持民族性必須要發揚改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更要進一步推進書院文化在大學中的發展,這樣在大學校園乃至全社會最大程度地傳播,深入人心。這樣才能培養出我們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責任感,也將帶來我們國家宣揚的文化自信。而傳統文化究竟該怎樣結合時代,究竟怎樣的途徑才能使其的宣傳達到最大效果,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還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和探索,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田建榮江蘇高 .現代大學實行書院制的思考[J].教育2013.(1)
[2]2014(14) 蘭臺世界. 梁敏捷.宋代書院學風的形成、發展及影響探微[J]. ]
[3]鄧洪波.理學家與南宋書院的興起[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