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云
我先敘述一段故事,一個現象。
一位初一新生的媽媽憂心忡忡地向一位資歷豐富的老師咨詢,她的兒子在小學語文學習相當不錯,升入初中后不會寫作文了。老師很驚訝,初中的學業重,學習難度加大,但問題不應該嚴重到這地步。就問道:“老師布置了一個怎樣的作文呀?”媽媽回答:“《一次不期而遇的溫暖》?!崩蠋煯敿淬蹲×耍@是2017年蘭州語文中考作文呀!他告訴這位媽媽,你不必焦慮,這不是孩子學習出現問題了,而是老師的作文布置有問題。
孩子的“95、59”現象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嗎?即小學考95分的學生,中學考59分。
據調查,30%新初一學生無法適應初中的語文課堂,55%的新初一學生認為初中的語文試題好難。
對上面的故事和現象,我作了深刻的思考:
一、中學老師對小學畢業生語文學習水平缺乏足夠的認識
中學和小學作為兩個獨立的教學組織單位,基本上沒有“教學業務”上的往來,因此,初中語文老師一般不清楚小學畢業生的學業水平。學生在小學都接觸過哪些語文知識,估計許多初中語文老師從教以來并未關注過。教學目標的設置,試題的方向完全以中考為風向標。
說實話,今年之前的教學生涯中,我也一直秉持著這種想法。機緣巧合,我的女兒今年小學六年級,我今年恰巧又接上了一屆新初一學生。我驚訝地發現,我們呈給初一新生的試題,有許多知識,他們壓根是沒接觸過的。初一新生面對的試卷與他們所熟悉的小學考試試卷從形式、內容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
我把兩者的比較作以呈現:(見附表)
中學試題的難度驟然加大,讓大多數初一新生無所適從,陷入茫然。成績的低下,也打擊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從而使得一部分學生可能從此就厭倦了這門學科。
看來,中學語文老師除了要熟悉《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外,還要了解《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全面掌握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兩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早日適應初中學習。
二、中學老師應該幫助初一新生更新觀念、調整認識
接手新初一的老師必須意識到,你在開學初面對的是一群一個月前還是小學生的孩子,他們并不熟悉初中的風格。你得給他們一個斷乳期,一個適應新學習生活的適應期,幫助他們從小學生成長為中學生。
要讓學生明確,小學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閱讀、理解的知識少,時間很充足,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少;小學語文重機械式記憶和形象思維,初中語文重理解和抽象思維;小學語文注重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包括書寫的規范性、朗讀的準確性等,注重打好語文基礎,而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則注重語文文化修養的提升、知識的積累、運用和拓展以及閱讀和寫作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三、中學老師不要“急于求成”,應在半扶半放中實現成功過渡
初一新生習慣了之前小學教師幫扶的教法,此時初中教師如果完全按照中學的教育理念,不先幫扶一下,而是完全放手,那么初一新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陷入學習困難的情境中。所以在初一上學期,初中老師應該適當沿用小學教師的一些教法。小學的語文教學偏重于情趣,中學語文教學則偏重于理性。面對初一新生,初中教師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互動討論多一些,游戲性濃一些,等學生適應了初中語文課,再適當增加一些研究性學習內容。這樣,在“扶”中有“放”,在半扶半放中讓學生順利完成小升初學習的過渡。這期間,老師的教學一定要放慢腳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愛心,要對適應慢的學生多等一等,千萬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焦急,導致學生的適應過程比較倉促而走得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