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勇
21世紀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成為當今學校發展的主題。根據我近幾年參加省市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和各種培訓班、研修班的學習內容,特別是一些專家的報告、領導的講話、前沿單位的經驗介紹讓我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必須服務于各學段的課堂教學,現將我獲得的有關信息與大家分享。
一、教育信息化發展新趨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10年總的路線圖,已經把“教育信息化”列為國家戰略,提出到2020年,教育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要知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提出“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并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列為十大重點工程項目之一。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力度。一是建成高質量的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實現了計算機網絡教室全覆蓋,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全部建有電子備課室,各中小學幼兒園教室、功能部室全部實現了網絡環境下的交互式電子白板班班通,裝備水平走在了榆林市前列。二是高標準的府谷教育城域網和校園已投入使用,城域網網絡環境為雙萬兆平臺,總出口帶寬為千兆,城鄉中小學全部接入百兆光纖,實現了網絡終端進教室。通過縣、校兩級教育網絡的互聯互通,基本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目前我縣教師可以探索應用的教育信息化方式
1.微課
將教學的某一個知識點拍下來,供學生學、家長輔導。
2.多種多樣的網絡應用
如:個人網頁、QQ空間(個人空間)、微信、微博,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種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學科教案、電子教材、各類素材、共享軟件、試題、百科知識、教研論文、教育新聞信息、各類教育統計數據等等都可共享。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正在發生根本變化。新型的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學形式,突破了傳統教學形式的時空局限,促進了師生角色、師生關系的變化,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學的教學效益。
3.翻轉課堂
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成為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理念的最佳途徑之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轉課堂”有四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教學視頻短小精悍,二是教學信息清晰明確,三是重新建構學習流程,四是復習檢測方便快捷。
4.自動錄播教室
自動錄播系統是一款功能齊全、簡單易用的課堂錄制和直播設備。建成的基于網絡的多媒體全自動錄播教室,無需傳統的攝制人員現場錄制,可以全自動錄制教師現場授課,自動生成課堂教學實況錄像,完整地記錄教師授課全過程,包括教師講授過程、板書書寫過程和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課堂中學生活動、師生互動、實物展臺等一系列教學要素,以其便捷性、直觀性、高效性等特點,可以大批量地錄制課程資源。自動錄播系統既能夠加強教師對授課環節的自我修正,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又能實現網絡聽評課,增強教師間的互動,便于對精品課程相互分析、相互學習,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也能挖掘學校優質資源,促進校際間資源共建共享;還能創新教育教學活動形式,豐富教育教學內涵。滿足了這些中小學校實現數字化網絡教學、遠程教學、交互式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的需求。
5.各類資源平臺的免費應用
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陜西教育人人通綜合服務平臺上可免費獲得如學科教案、電子教材、各類素材、共享軟件、試題、百科知識、教研論文、教育新聞信息、各類教育統計數據等教育資源。可在資源平臺上開展同步課堂、推送資源、探究性學習、名師講堂、名師導學、網校選課、網校輔學、跨區域網絡協作教研、區域網絡協作教研、名師工作室等多種應用活動。
三、建議教師參加的教育信息化活動
1.積極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
每位教師都必須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陜西省人人通綜合服務平臺實名注冊、曬課,至少上傳一節優質課,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形成信息資源。
2.積極參加微課創作評優活動
中小學教師須以教育部頒布的《教師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分學科和學段自選內容,精心備課,充分合理運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及設備,設計課程,錄制微視頻,并配套提供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等輔助材料。幼兒園教師依據幼兒發展綱要等文件編寫數字故事,把傳統講故事的藝術與信息技術工具結合在一起,整合文本、圖片、視頻、音樂、動畫等多媒體元素,創造可視化故事或情境的數字化作品,適用于為幼兒和低年級學生創設游戲、學習和教育情境。微課獲獎證書等同于獲獎論文等用于評優評模、職稱評聘之中。
3.全員信息技術提升培訓
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總體要求,充分發揮“三通兩平臺”效益,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納入教師必修學時(學分),原則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學時。要求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4.積極參加教育信息化省市課題研究活動
省市教育信息化課題研究活動既可以促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也可以提升教師的教研與施教水平,還可以用于校本研修、職稱評聘等工作。
總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新形勢下教師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與素養必須得到有效提升才能適應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在提升自我教學能力與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未來沒有教育信息化素養與教育信息化應用操作能力的教師必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