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改革的新契機。在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下,體育教學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并在教學模式與內容上獲得了創新與突破。當前,為了使教學目標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需要探索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诟陆虒W觀念、變化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以及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思路來實施體育教學的改革,會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獲得身心的健康
發展。
關鍵詞:體育教學;新課程標準;改革;思路
體育教學活動在我國的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體育教學的開展受到教育部的極度關注。新課程標準中,在教學方法、內容以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改變,并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相應的,體育教學也必須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進行改革,以此來促使體育教學獲取最大成效。本文將對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進行探究,以此來促使體育教學改革獲得成效。
一、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理念的更新
在教學中,教學觀念將會對教學活動起到指引的作用,而一切教學改革都需要率先在觀念上做出轉變與更新,才能夠促使改革的有效推進。對于體育教學來說,受到傳統“重視被動教學,輕視主動學習”教學理念的影響,體育教師習慣性地把自己當做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而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做到尊重,使他們的潛能無法得到發揮,受到較大制約,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所以,體育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做到更新,重視學生在教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他們的主體意識被喚起。并且,教師的教學重點要完成從傳授到發展的過渡,讓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教學內容,以此來對他們的潛能進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時促使他們體育能力得到培養,在教學理念改革的基礎上,全面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1]。
二、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模式的變化
新課程標準實施的目的是基于傳統教育,使素質教育與健康教育得到貫徹。新課程標準對體育教學保證學生身體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需要體育教師在理念更新的基礎上,將體育教學模式進行適應的變化,摒除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并根據當前體育教學的思想規律,探索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體育教師需要認識到,體育教學依據的理論基礎應該是立足于思想教育上的,讓學生了解到他們進行體育教學的目的與意義有著很大的重要性。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健康第一的教學基準,對學生的體育技能進行強化與鍛煉,同時使學生對身體素質達到一定的認知。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需要針對新目標來制定具體的教學模式與內容,并使教學的實施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以及提升身體素質的雙重作用。因此,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改革中需要探索的新思路。
三、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校與教師往往沒有課程的決策權,這使得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無法掌握主動權。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體育教師帶來了新的契機,教師不只作為教學的執行者,同時也將參與到教材中進行決策。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理念,并謹遵著體育教學大綱中的內容,使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得到完善建立。由于體育教師是教學中的直接傳授者,他對教學目標、實施過程以及效果都能夠達到掌控。因此,體育教師在課程決策中,將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制訂課程體系框架,使體育教學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有利的。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也將從傳統的授課單一身份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并不斷地在教學當中進行實踐與反思,更好地促使體育教學的實施[2]。
四、新課程標準下體育評價體系的完善
傳統體育考核與教學評價當中,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較大局限,無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也需要得到變革與完善,以此來實現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多元化發展。傳統體育教學評估中,學校只注重學生的成績,這與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嚴重不符。當前,學校與教師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體育評價體系來對學生的體育能力進行全面評價,以此來實現對學生潛能最大限度地挖掘[3]。所以,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要增加對學生體質、體育知識技能、價值觀等方面的項目,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競爭、合作意識,以此來使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得到完善。
體育教學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有著重要的分量,實施體育教學不僅可以促使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同時對他們價值觀、心理健康等的形成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對體育教學的開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探索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變化、教師角色轉變以及教學評價完善等思路與途徑,將會推動體育教學的改革,使體育教學取得更高的成效,進一步促進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瑛博.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J].科技風,2017(7):58.
[2]王鋒.新課程標準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2):105-106.
[3]段紅偉.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討[J].新課程(下),2014(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