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武
現行初中英語新教材明確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學目標。英語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祥和、競爭的學習氛圍,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媒體和策略,開展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逐漸形成自主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偉大教育家孔子曾主張“博學”要以“多卿、多聞、多見、多識”著手。“多問”,就是鼓勵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問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解決問題。他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更加充分說明了學與思辯證統一的關系。學是從“聞”中吸取關于外界事物的知識和經驗,思則是把“聞”“見”的事物加以思考、整理、分析、歸納、比較,從而上升為理性認識,成為系統的知識。由此,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常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鼓勵學生質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課文中應有許多質疑的地方,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讀書方法和技能,不會質疑,所以就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敢于質疑的意識,鼓勵學生凡事都應該問為什么;凡事都應該勇敢地用自己的已知來探求未知的知識,親身體驗這個過程,就能逐步形成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初中英語剛接觸課文教學時,我根據短文故事內容先給學生列一些思考題讓學生課下去思考。有了初步的“質疑、解惑”能力之后,就讓學生課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立題。有些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就可以解決;有的則需要進一步地分析、翻閱資料,合作解決;還有的則需要教師的指導。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教材、提出質疑、翻閱資料、搜集信息、解決問題一系列的活動,逐漸養成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習慣。教學過程應是用學生的已知來探求未知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用己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三、采用自由問答激發學生興趣
課文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競爭性強”的特點,采用自由問答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動機,使每個學生都動腦、動口。由于學生事先都有所準備,問答活動通常進行得非常順利。這樣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接著可進行“答記者問”活動:一組出一個幾人組成的代表團來解答所有其他學生的問題。通常有的問題有點“刁”,會難住“智囊團”,所以學生會覺得有點夠“味”,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習較好的學生來“點撥”其他同學的疑難處,無論正確與否,都給予一定的鼓勵。不過有時會出現分歧,我就先讓學生“自圓其說”,由大家來評說。之后,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引導、分析和講解,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都會很好。在“問答”活動中,有可能會出現錯誤,就讓學生自己發現、糾正。
學生提問的形式會是多樣的,會使用各種句型或問句形式來提問,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反應能力、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問答”促進“競爭”,“競爭”又促進“問答”,相輔相成,也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向持久,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引向深人。
四、課文教學中采用“表演式”教學法
學生通過對短文故事的學習,基本上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內容,腦中呈現出一幅幅畫面,這樣學生就可比較容易地想象出對話的語境、聯想出對話人的語氣,表演的效果也就會很好。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來表演,表演如“身臨其境”,學生則會全神貫注地看、聽。看中有聽,聽中有看,同時也會產生積極的效應,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實踐活動。這樣演的、看的、聽的都有收獲,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自我表現”意識,還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看哪一組表演得好,巧妙地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不但使學生興味盎然,而且學生親身體驗了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樣也就為以后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課文教學中我還常采用“復述式”教學法
表演完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改寫、復述、講故事就會容易許多,同時也可以通過教師的板書提示,再現情境來復述,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書面表達及口頭表達能力,強化記憶,又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有趣。
總之,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優化課堂結構設計,創設多樣性的、富有情趣的語言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營造施展才能的氣氛,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在大量的英語學習實踐中,獲得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在言語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不斷變化變遷,把言語技能發展成為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