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作業布置的合適與否,關系到學生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關系到學習目標的實現和學習任務的完成。在落實好減負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樣,既可豐富課堂內容,又使大家學得開心,學得有興趣,而且對孩子以后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在研究實踐中不斷探索,有如下感悟:
一、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規律
要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教師本人首先要對自己所布置的作業有理性的認識和專業的規劃,多從學生角度考慮,使作業少而精,構成體系,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做好分層。在作業完成后用各類作業有效性的標準衡量,并做好及時的反饋工作。
1.講究趣味性,激發探究意識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根據當前教育的發展趨向及青少年的求知特征,初中階段的語文趣味作業設計應注重做好以下三項工作:注重多變性,提高作業趣味;注重實踐性,滿足作業欲望;注重差異性,激發作業興趣。
2.體現層次性,關注不同學生
在實踐探索中,我充分認識到作業設計與評價的個性化是以層次性為基礎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我們本著“減負增效”的原則,精選習題,精心設計,作業適量,難易適中。倡導分層,體驗學習樂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作業中有一部分是達標性的,需要每一個學生完成,而拓展性的作業則因人而異。對于某方面能力薄弱的學生,加強某些作業的訓練,讓作業更針對學生的個體特點。
3.培養自主性,奠定發展基石
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提倡作業的多樣化和作業方式的“自由選擇”。“自由選擇”著眼于在實踐中讓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發揮特長。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提供“補充餐”。以單元考試為例,教師確定題型、題量和分值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去填具體考試內容。這樣復習目標明確,學生積極主動,興趣濃。
4.提高識記類作業的準確性
學生不能準確識記與書寫某些漢字往往源自不理解。可以計劃從漢字造字的角度給學生普及一些簡單的漢字知識,如字形字義,幫助學生理解,減少機械記憶帶來的能耗,在理解的基礎上滲透記憶。同時,將重心放在易錯字的比較與糾錯工作上,把學生從其他不易錯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5.以教學目標為指導,加強知識構建和作業布置的體系化
作業的散亂往往來自教師教學目標的散亂無體系。作業的布置要以教學目標的體系化為綱,隨著課程的開展和學生能力的增長體系化。加強作業布置體系化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理性規劃體系,選取作業布置的“點”,并按照一定的規劃將其串聯起來。
6.關注人文性,滲透情感教育
初中階段處于“心理性斷乳期”,學生反叛心理強,與父母的交往中容易出現代溝,產生沖突。針對這一心理特征,可設計相關的作業,為學生與家長搭建溝通的橋梁,引導孩子尊重父母,也使父母了解孩子。
二、落實和豐富作業批改與評價方式
1.評價過程互動化
當學生有了進步以后,教師可以進行二次評價,給予鼓勵性的評語。
2.評價方式多元化
教師選擇合適的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批閱方式:隨堂批閱、小組互批與教師分層批閱、第二次批閱等,結合學生“自省式”批改,使糾錯功能與強化成功相互促進;優化組合“顧問小組”,讓部分學生參與到作業批改過程中來。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另外,還可利用室內展覽、板報宣傳、主題張貼、網頁呈現等形式,展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作業。當學生養成自己選擇作業、自己設計作業的習慣后,教師鼓勵學生交換作業,交流作業心得,分享在作業中彼此的優勢資源,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作業行為。
3.評價內容整體化
新課程標準下的生生之間用自己的語言相互評價,說說對方的優勢與不足,取長補短,對自己的同伴作出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定。促進作業批閱與反饋的實效性,我們要求教師上好作業講評課。具體的做法有:①總結式。即概述學生作業的正誤情況,指出錯解現象、原因及一般糾正方法;②專題式。對作業的某一方面內容,進行專題講評;③辨析式。就是列出錯解實例,讓學生討論分辨;④點撥式。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要根據題目意思,啟發學生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找出題目設置的陷阱,再審題意,找出捷徑。
在作業評價工作中,我還堅持每學期定期檢查和其他不定期檢查制度,改變學生做題越多越好、教師批改越細越好的傳統觀念,把作業檢查的標準主要放在作業題的選擇是否科學、學生作業質量是否提高、教師批改的認真程度等方面,以此引導教師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我認識到設計有效作業的關鍵是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和作業觀,作業是學生學習的外在表現,也是學習習慣養成的一個過程。教師可以在作業的布置上有自己科學而專業的方法,學生對于教師布置的作業不再感到痛苦,不再為敷衍而做大量文字搬運,多些思考,這樣由寫作業而提升的素養和能力才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