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科昌
【摘要】通過剖析歷史新課程標準,深刻體悟到要促成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對歷史教師重新進行角色定位,并有理有據明確了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學生愛國情感的激發者;學生歷史意識的培育者;學生國際視野的開拓者;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者。
【關鍵詞】歷史課程 歷史教師 角色定位 芻議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社科基礎課,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意義重大。任何教學都是教與學密切融合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功能的發揮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完全有必要厘清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這將為歷史課程目標的達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照新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了解中外歷史基本知識,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興趣和形成認知,感悟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及其對現實的指引和鞭策,最終的自標則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使他們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理性的價值觀,幫助他們成長為社會的合格公民。要促成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廣大歷史教師勢必要明確自身使命,正確定位自身角色。
一、歷史教師首先是學生愛國情感的激發者
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并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優良傳統的使命。歷史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載體,激發每一位公民的愛國情感、使他們自覺肩負起對國家發展和民族繁榮的神圣使命,這是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
歷史教師是歷史教育的實施者,激發和培養青年一代的愛國情感對他們而言義不容辭。青年人情感豐富、對世界有著敏銳的的感知,歷史教師要善于把握年青人思想和情感發生和發展的特征,適時引導、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懷。
二、歷史教師必須是學生歷史意識的培育者
歷史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唯物史觀的指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是歷史教育的重要課題和目標。歷史知識的學習是培養歷史意識的基礎,沒有歷史知識就談不上歷史意識。比如,只有在了解了“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前提下,我們才可能產生“歷史決不能重演”的歷史意識。教師要千方百計促使學生喜歡上歷史學科,并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現代教學資源讓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途徑便是充分發掘課程內容。歷史教材的每一章節都毫無例外地滲透著愛國意識、民族意識、參與意識等重要內容和目的,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內容。新版歷史教材將歷史、人文等社會科學和思想意識的基礎知識相融合的編排方式,便于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發展、歷史與現實關系的原始資料,從而也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
三、歷史教師應該是學生國際視野的開拓者
讀史可以明智。學習歷史可以讓一個人穿越古今、神游宇宙。了解了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即使物質上貧乏的人,也會成為精神上的富翁。歷史讓學懂它的人不再囿于狹窄的地理局限,而是獲得了天馬行空的、廣闊的大文化視野。從這個意義上,歷史教師承擔的是開拓學生國際視野的重大使命。
誠然,一切的知識都具有啟迪智慧、開拓視野的功能。相比而言,歷史學科將知識的這一功能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作為學生國際視野的開拓者,歷史教師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視野開闊的人,走出生活和思想的小圈子,融入日益一體化的大世界。唯有具備大文化視野的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培養學生形成開闊的國際視野。
四、歷史教師理應是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者
歷史學科歸屬人文社科范疇,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理所當然。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之一即以育人為本,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從而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人文情懷是現代社會文明公民的基本素質,也是歷史教育要完成的使命之一。
歷史教師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采用何種方式方法也很重要。打鐵還需自身強,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通過創設人文素養的氛圍實現人文素養的熏陶與培養是切實可行的途徑。只要師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獲人文素養的碩果,讓人文的清香充盈每位學生的心靈!
總之,要想使歷史課堂的實施達到有效、高效的目的,就必須對教師進行準確的角色定位。歷史教師不應只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當然也不能成為退出課堂的旁觀者。綜上所述,他應是身兼數職的、內涵更為豐富的課堂教學實施者。
參考文獻:
[1]石新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J].中學課程輔導,2015.
[2]周青山.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定位與轉換[J].改革與開放,2010.
[3]陳炎生.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J].考試周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