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倩
(天津市經濟貿易學校,天津 300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教育信息化發展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中;《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10年)》提出“加快建設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環境,全面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水平。”;《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提高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水平,各地和職業院校要建設寬帶、安全、泛在的網絡基礎設施,推廣職業教育信息化環境,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過程、內容、方法和質量評價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提升建設勢在必行,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校園,提升數字化校園的應用水平,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全面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發展,逐步實現校園信息化,扎實實施學校教育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模式的現代化。
大力提升學校的校務辦公、管理協調、人才培養、生活服務和感知校園等信息環境,形成適應于建設“特色鮮明、國際一流的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的數字校園;為進一步創新辦學理念、創新管理機制,擴大學校的影響力、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實現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的全面提高提供信息支撐與管理保障。
在信息化環境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制度保障,加速數字校園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讓“數字”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著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將信息化在職業教育教學中落地、生根、發芽。
基于綜合實訓基地及數字校園平臺,引企入校,深度融合課堂教學、學生實習實訓、項目研發等多種途徑,達到產學研一體化,最終實現數字校園對教育教學的有力支撐作用。
數字校園是以“數字化校園”概念為基礎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通過硬件設施建設和應用功能開發,構建一個集行政管理、教學管理與教學應用三位一體的綜合運維體系,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數字校園通過整合網絡硬件現有資源、搭建軟件管理平臺、推進教學資源建設三個階段,重點解決了教育信息化支撐學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和教學應用的問題。
1.強力推進管理服務平臺
為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信息化在行政管理中的支撐作用,學校建設了行政管理服務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校務管理、學生管理、項目管理、后勤管理。四個大類中包括八個子系統:OA、人事系統、學工系統、迎新系統、收費系統、項目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一卡通系統。
行政管理平臺的搭建,是學校實體職能的網絡化延伸,較之傳統的學校管理方式,大力的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朝著實時、透明、高效、精細、低碳方向轉化,從而達到優化學校各項管理、提高工作執行力、提升工作質量的目的。
2.全面應用移動系統平臺
隨著手機通信網絡的提速,手機等掌上移動辦公的優越性越來越突出。學校面臨系統應用平臺操作便捷性提升的問題,因此,為了提升信息化水平,引進了移動校園服務平臺。教職工可通過手機進行文件處理、課表查詢、成績錄入、請假、調課等;學生及家長可通過手機查詢成績、考勤等,家長可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在校情況。
3.構建大數據分析系統
學校各個應用系統的建設召喚著數據分析系統的引進,集中整合分析各個應用系統的數據,并給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背景下,學校引入綜合校情分析系統,以統一數據中心平臺為基礎,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集中到一起,以師、生角色為主線,提供跨部門立體式的人事、教學、學工、設備資產、財務經費等綜合查詢服務。實現以教育事業基層統計報表為基礎,支持面向主題的多維查詢,通過全面的數據分析,給校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教學管理應用層由教學應用平臺、教學資源、培訓三部分構成。數字校園的核心是教育的信息化應用, 即教師、學生及管理者等將數字化教學資源、環境和方法整合運用在教育系統中, 從而實現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教育活動, 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應用平臺、數字資源、培訓是信息化應用的保障。
1.教學應用平臺
數字校園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離不開教學應用平臺的載體作用,為搭建全方位、全過程的教學應用平臺,學校引入了教務管理系統、網絡教學平臺及移動學習客戶端。
為規范學校教學教務管理,引入了教務管理系統,從學生排課、選課、考試、成績查詢到學籍管理、畢業管理全方位全過程實現信息化。
為了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搭建了網絡教學平臺及經貿E學APP,滿足教師網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后咨詢、考試的信息化及移動化,實現“數字”走進課堂。
2.教學資源建設
信息化在教學中深度應用是數字校園的關鍵和目標,資源建設是加速應用的催化劑。學校資源建設采用引進和自建兩種形式完成。

圖1 資源建設框架
引進資源主要包括區域共建共享型資源,體現為各個專業科的資源光盤、文件包等;各個專業獨立引入的仿真類教學軟件和學習APP軟件,如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工業機器人方向)引進的robot studio仿真軟件、專業建設的精品課程等。
這些資源極大的充實了教學資源庫容量,為教師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基礎保障。除引入資源以外,學校還大力支持老師自建資源,為此建設了影視轉播實訓室、專業級錄音棚、錄播教室、微課研發實訓室、項目研發實訓室等,為老師自建資源搭建了高質量的平臺。
3.培訓
培訓在系統應用中有著特殊地位,是信息化應用的必要支持。通過對各個機構中不同角色人員的針對性培訓, 不同角色教師其培訓的目標、內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目的在于提高學校數字化校園的應用績效。
數字校園的推進,關鍵是教師。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加強信息化培訓學習。對于教師的培訓,我們采取“全員培訓—按需培訓—骨干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①全員培訓:讓教師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對于基本的辦公軟件、學校數字校園系統的使用、流程的申請等,采用全員培訓、逐一過關的方式,讓每一名教師都熟練掌握基本技能。
②按需培訓: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專門的信息化培訓。例如,針對參加信息化大賽的教師進行錄影、視頻制作等相關培訓。
③骨干培訓:在各個教學部門抽調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教師組成信息技術團隊,以開發、制作、服務為目的,旨在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向縱深推進。
學校建設的影視轉播實訓室、錄音棚、微課研發實訓室、項目研發實訓室、錄播教室等構成了集授課、實訓、研發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以其作為基礎平臺,通過引企入校、學生實習實訓、項目研發等多種途徑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最終實現數字校園支撐教育教學及專業發展的目的。

圖2 產學研綜合實訓基地
1.產業發展
學校綜合實訓基地積極引入企業到校辦公,帶來項目資源和企業管理方法及企業文化。一方面結合校內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不斷轉化教學思想和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在校辦公企業實習到托管企業項目再到孵化自營項目來實現自己的創新創業夢;另一方面企業獲得學校資源及專業人才,為企業節省生產成本,助推企業發展。
目前,基地與超星爾雅科技公司、南極光(天津)科技公司等7家高科技公司達成共建和訂單式培養合作意向。
2.教學創新
傳統教學中理論加簡單實操的教學方法很容易造成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無法達到活學活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以基地為平臺,計算機類專業通過教師與企業專家針對崗位知識技能重組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共同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實現了教學內容與生產內容、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學標準與生產標準的三對接;其他類專業通過基地自建教學資源配合教學管理平臺,教師將知識點碎片化并根據項目進行知識點的重組,利用微課、動畫等形式進行演示講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提升教師的自身技能。
以計算機動漫專業為例,因課程教學案例需要,專業團隊申請動漫形象版權6項,完成形象設計案例264個,并被微信表情開放平臺收錄,累計下載量超130萬。
3.項目研究
引企入校的最大優勢在于引進企業真實項目,為學生創建學習的真實場景并助力企業項目研究,產生信息化產品,助推企業發展,同時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和學生專業技能。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和使用,將改變我們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教學方法,必然會給教職工在短期內增加一些“麻煩”,對教職工在信息技術應用的知識和能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必須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強力推進,否則數字化校園建設將難以實施,事倍功半。
現代技術教育的高速發展,對教職工隊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隊伍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已是現代教育技術管理的關鍵,必須加強全體教職工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網絡環境下學習的能力和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能力,讓更多的教師了解、熟悉、喜愛信息技術。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的是改進我們的工作方法,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這些都必須在應用當中得以體現。只有通過應用,才能發現數字化校園建設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加以改進;只有通過應用,才能充分發揮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成效。因此,必須讓更多的教師參與校園數字化建設,讓更多的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讓更多的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讓更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