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芬芬
(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教育集團,浙江 湖州 313000)
圖形譜是一種新的音樂記錄符號體系,是用圖形(線條、顏色、形狀、符號等)試圖表現音樂的旋律、節奏、高低、長短等要素的可視覺形式,具有直觀、易懂的特點。圖形譜能反映出樂曲的結構和類似節奏、旋律等典型音樂要素,圖形之間不能混淆,有鮮明的對比,結構要清晰,以便學生快速直觀地認識音樂的特征,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來自于視覺,視覺具有更強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在聆聽中增加圖形譜的“視覺刺激”正符合這一認知規律。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可知,學齡初期(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尚不夠強,采用純聽覺式的聆聽,容易出現“注意分散”的現象,而邊看圖形譜邊聽音樂,可以提高注意的持續時間和穩定性。圖形譜還具有容易“模仿”的特點(比如根據圖形譜的提示用手畫出旋律線等),這種符合音樂特征的身體運動是體悟音樂的有效途徑。由上可知,圖形譜對學生(尤其是對小學生)的音樂欣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圖形譜的運用怎樣才能做到繁簡適度,恰到好處,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現以人音版第八冊第六單元“風景如畫”中的器樂合奏《森林的歌聲》的欣賞教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器樂合奏《森林的歌聲》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八冊第六單元“風景如畫”中的一首欣賞曲目,選自《森林狂想曲》。這是擁有全世界第一張臺灣大自然音樂荒野探險家徐仁修、自然錄音專家劉義驊、自然觀察家楊雅棠、留美制作人吳金黛、金曲獎制作人及演奏音樂獎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為臺灣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樂創作!制作過程耗時5年,深入全臺山林實地錄音,共收集臺灣鳥類、蛙類、蟬類、蟲類、山羌、獼猴、飛鼠、溪流…等近100種臺灣自然聲音;新穎并充滿創意的制作概念,使樂曲中的自然音源與音樂的節奏、調性相合無間,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樂器和自然糅合后帶給我們一種清凉而又純凈的空間,不帶一點修飾,不帶一點剪輯的純自然聲息。
這首樂曲由大自然的真實音響與美妙的樂音交織而成。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樹蟾、秩雞、腹斑蛙、褐鷹梟、山羌、飛鼠等與笛子、提琴、吉他等樂器一起奏響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樂曲的旋律簡潔質樸,輕快流暢,采用自然小調式,富有東方情調。
圖形譜具有形象、直觀、易懂的特點,但并不是隨心所欲畫一個圖形就能代表音樂形象,而是根據樂曲的特點來精心設計圖形譜。我以器樂合奏《森林的歌聲》A樂段為例:

該樂段由兩個樂句組成,兩個樂句具有相同的節奏和相近的旋律,節奏簡單,多運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尾音都是用連音線連接的四拍長音,因此在設計圖形譜時應考慮音樂的重復特征,并將長音等特征通過圖形譜反映出來,如圖:

圖中運用了連續的曲線,表示樂段旋律的流暢連貫簡單,尾部的長曲線表示兩個長尾音,畫成兩組表示有兩個樂句。這樣,學生就非常容易清楚樂曲的結構、旋律,幫助他們更好的欣賞該樂曲。
根據樂曲的特點,《森林的歌聲》全曲圖形譜設計如下:

上圖不但記錄了樂曲的段落結構、音樂的句逗及樂句間的重復關系,還記錄了各段音樂中的典型音樂要素有了這份“音樂地圖”,學生便能快速找到“路標”,集中注意聆聽音樂并較直觀地“認識”音樂了。
那么,在具體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圖形譜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下面以我執教的《森林的歌聲》欣賞課為例,進行分析。
教師活動
播放樂曲A、B樂段(小鳥的歌聲),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為小鳥的歌聲指揮一下;老師用手勢畫出心中的圖形譜為小鳥指揮。
學生活動
初次聆聽時,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式(打節拍、畫旋律線、模仿小鳥飛等)為音樂指揮;再次聆聽時,學生根據老師出示的圖形譜做律動。
教學效果與評價: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老師的開場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欣賞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以該樂曲中出現最多次的A、B樂段為先,讓學生初步接觸圖形譜,知道音樂也是可以被記錄的。
在實際教學中,從學生聆聽音樂時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可知,圖形譜給初次聆聽音樂的學生帶來了很好的指示。學生能從圖形譜中快速了解到音樂的樂句、樂段重復,感知音樂旋律的起伏,速度的變化等音樂表現要素,從而提高了對樂曲的感知。
教師活動
播放樂曲第一大部分,繼續用手勢按照圖形譜帶動學生律動,并提問:“這段音樂中A樂段和B樂段分別出現了幾次?是以怎樣的順序出現的?你有新的發現嗎?”
學生活動
聆聽并跟著音樂畫圖形譜,并且更積極了。
教學效果與評價:
利用已有的圖形譜,讓學生發現新的C樂段,這對學生來說是更高的聽辨要求。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創作新的圖形譜,學生能根據音樂的變化填好這個空,這些足以表明,圖形譜不但具有有引導學生“認識已知”的作用,還具有啟發學生“發現新知”的作用。
教師活動
播放連接部分,介紹樂曲背景,引導學生關注連接句的承上啟下作用。
學生活動
聆聽音樂,根據老師的提示分辨自然界的聲音。
教學效果與評價:
連接部分是純自然界的聲音,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妙,讓學生身臨其境,置身于大森林中。因此這一部分教師取消了圖形譜的方式,主要以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傾聽、辨別“森林的歌聲”,這既便于學生在律動表現時作短暫的調整,又使學生在教師的預示下.更準確地把握各段音樂的性格。
教師活動
播放樂曲第二部分,繼續運用圖形譜帶領學生律動,并提問:“這段音樂與第一部分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簡介笛子、提琴與吉他的演奏方式和音色,引導學生辨別聆聽各樂段所用的樂器。
學生活動
通過邊聆聽邊畫圖形譜,發現了這一部分音樂跟第一部分是相似的,不同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在樂器運用上更豐富了,除了自然界的聲音更加入了笛子、提琴和吉他的音色,二是最后出現的A樂段發生了變化,不是以長音結束的,而是兩個強有力地短音。
教學效果與評價:
通過圖形譜,學生聆聽音樂更細致、更敏感,能較快而準確地找到音樂的變化點,這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借助圖形譜實施“授之以漁”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徑。
教師活動
在黑板上畫下整首樂曲的圖形譜,讓學生邊聽音樂,便發現“新大陸”。
學生活動
伸出手指,跟著老師畫圖形譜,并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為老師的圖形譜“添磚加瓦”。
教學效果與評價:
學生能自己畫下整首樂曲的圖形譜,并發現樂曲中除了自然界的聲音,樂器的聲音,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人聲,并能準確在圖形譜上標注人聲出現的位置。為圖形譜“添磚加瓦”的過程.是學生的音樂注意從無意轉向有意、聆聽習慣從模糊轉向精確、欣賞行為從被動轉向主動的過程。在圖形譜的輔助下,學生的音樂注意力、音樂聽辨力,音樂理解力得到了提升,音樂教學的預期目標得到了良好實現。
美國圖學論者哈拉里說:“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圖形譜能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讓不確定性為指向性,這恰恰能彌補音樂的時間性、抽象性、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等特征,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把握音樂形象。在音樂教學中,圖形譜的運用主要注意如何正確繪制和如何正確使用兩個方面。
(1)繪制圖形譜應簡單直觀、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律動。
(2)繪制時應考慮圖形譜與音樂的音長、力度、音高、內容等相結合。
(3)要揭示音樂的旋律、節奏、結構等主要特征,便于學生抓住音樂特點。
(4)要運用“填空”的方式,便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
(1)在教學中,要注意多樣化,不可單一使用圖形譜而忽視其他教學方法,造成課堂學習單一無趣。
(2)“聽”要充分借助“視”和“動”,視覺和動覺為聽覺服務。
(3)要利用身體的律動來表現圖形譜,做到全身參與,使圖形譜更具美感。
圖形譜在現今的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越來越頻繁,它對提高小學生聆聽音樂的注意力、強化音樂感知、啟發音樂想象、活躍音樂思維、深化音樂體驗,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圖形譜這一教學方式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接受。愿本文能對小學音樂教師的欣賞課教學帶來一些啟示。